哭著鬧著要休學的孩子,背后可能是遇到挫折后不合適心理防御機制在作怪。
哭著鬧著要休學的孩子,背后可能是遇到挫折后不合適心理防御機制在作怪。
其實,在給予和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多不等于好,少也不等于不足,基調對了就什么都對了。
在16歲的青少年中,那些母親在他們12歲時親切有愛的,他們的腦部發育傾向于更低的焦慮和憂郁水平,以及更高的自律能力。
今年,國家衛健委提出的精神衛生日主題為“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重點呼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少年們用“不上學”來應對家庭內部的沖突和壓力(結構性問題),一方面轉移了家庭沖突,一方面挑戰了家庭規則。
為什么青少年總是對這種中二而無聊的行為這么上頭?僅僅是因為年少無知嗎?抑或青春期當真如戲謔那樣是一個“腦殘”的階段?下文我們從大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一起了解一下。
在線上心理咨詢師的這份職業中,她們窺見小鎮的人間百態,盡其所能為小鎮居民提供科普和援助,也在這個過程中反思和療愈了自身。
一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一定是集結了家庭、學校、老師以及社會等多方的力量,從而真正的幫助青少年們健康成長。
這些政策的發布,透露出一個基本的信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
有數據表明,世界范圍內,約有2.8%的13歲以下的兒童,以及5.6%的13-18歲的青少年受到抑郁的影響。
今天我們如何對待孩子,這些孩子未來會以相同的方式回報社會,其實長遠地看,把快樂滿足的童年留給孩子,反而是最有效率到達未來的方式。
厭學、自殘、自殺、抑郁、焦慮、強迫......本來應該意氣風發的時期,他們卻萎縮一隅,黯然失色。
青少年患者有較長一段時間抑郁低沉,有明顯的抑郁發作;可有時又沖動、易怒、甚至打人砸物,情緒大起大落。這到底是什么???
未成年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界限很容易變得模糊,受害者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施暴者。
我們的大腦能夠預測我們所做的一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官,這意味著大多數人不會胳肢自己。有趣的是,一些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給做到胳肢自己,這表明他們的大腦構造不同。
當人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夠承擔個人責任、獨立做出決定、并為他人考慮時,才能確定自己已經成人。
不管孩子本身的性格或其他特點如何,都不應該成為被校園欺凌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值得家長、老師的關注和愛護與同學伙伴的尊重和友好。
社會過分強調學業成功和對于成就的定量觀點,這樣的觀念導致了許多亞洲國家的學生常常承擔著極端的壓力。
育兒的過程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在養育青春期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盡管我們知道要在管教和放手之間掌握一個平衡,需要寬嚴相濟,但是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又走了“老路”。
按照去年9月衛健委發布的《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接下來各高等院校、高中將陸續開展“抑郁癥篩查評估”。這項工作引起了廣大學生家長的高度關注。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青少年外出活動減少,在家沉迷網絡游戲、親子矛盾頻發的問題愈演愈烈。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
如何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人?這就需要對孩子影響最大、跟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父母,多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心理發展規律,學習跟他們相處的能力。
建議青少年以吃好睡好運動好為目標,全面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號召學校、家庭、社區、網絡相結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熱門話題,背后凸顯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
太多家庭和孩子需要拯救,那是在黑暗中找不到出口的感覺。
我總結了在平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中聽到的,當孩子受挫時,父母容易說的“踩雷”的話,以及孩子聽到這些話以后可能的心情,并提出一些跟青少年交流時“話術”方面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早戀在當今這個社會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春期已經比之前提前很多,現在孩子的青春期在10歲左右就開始了,有的孩子在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了戀愛。
青少年越追求外在生活目標,就越容易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迷失自我,更會為了自身私利不擇手段,這導致他們更容易使用道德推脫策略,比如把他人視作獲取利益的工具,進而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行為。
家庭中的發生的一切都影響著家庭中的每個人,尤其是家庭中尚在成長的孩子們.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應當被尊重,被關注,未來也會有人像自己那樣愛他,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比起無止境的愛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愛的能力。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途徑除了在法律上做足工作,更要在青少年的教育上下功夫。這不僅是社會和學校的責任,這一定是每個家庭的責任。因為,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學習環境。
家長和老師對于青少年早戀的反應與解決方式很大程度會影響青少年后期的成長軌跡......
當我們的感覺和困擾被看見,被認真對對待時,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有位媽媽帶女兒來做咨詢,一進咨詢室,媽媽就說了一句:現在真不知道該拿女兒怎么辦好。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特別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希望我們都能慢一些。
什么是“青少年抑郁”?容易被忽視,是因為它“似病非病”。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老師和家長幾方共同努力
忠誠這個詞匯,我們經常表達在對國家民族黨派中,很少出現在我們和青少年的工作中,但不代表這個詞匯不重要,而是相反,或者說,這是一個被我們忽略的詞匯。
“精英朋友”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甚至還有可能給孩子帶來焦慮和壓力,培養孩子努力拼搏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是根本之道。
童年時期的不利條件和消極經歷往往會在整個人生過程中不斷累積,并加重對成年后健康狀況的破壞性。
想要拉近和青春期孩子的關系,就去看到TA的擔當吧!
手機帶給青少年便利的同時,也可能使學生沉迷或依賴手機,導致諸多負面結果的出現,如冒險行為。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個體心理上的不成熟與社會要求的成熟產生矛盾,仿佛出現了 “ 成年不適應綜合征 ” ,焦慮、迷茫、無助等感受接踵而至,成年世界的到來,讓你猝不及防。
持續的壓力和焦慮情緒會影響青少年的大腦發育,使他們變得越變越“笨”。
本文期待為你解答三個困惑:1. 什么是青春期抑郁癥?2. 如果我認為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癥,我該怎么辦?3. 我能幫上什么忙嗎?
長期處在充滿矛盾的家庭中可能會使青少年變得膽怯、懦弱甚至無助,導致青少年對外界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較低。
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包括咨詢師,也許僅僅給到他們不帶評判的傾聽,不帶要求的陪伴,相信每個青少年都能以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
青春期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成為獨立個體,而在這之前一直都是和家人或多或少融合的狀態,所以,他們現在特別害怕仍被侵入,好像這樣就自我形象模糊了,無法自主。
孩子的問題是在家庭生活中和家長的互動中形成的,所以重要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療愈好自己的創傷。
現在很多家長對于孩子都非常溺愛,因此給予了孩子各方面的保護。而這些過多的保護,讓孩子沒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成為了社會中的“瓷娃娃”。
兩個實驗中形成的小小的“男孩社會”和“女孩社會”,讓我們窺到男孩與女孩的優勢與弱點,了解到他們內心需要 。
幸福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同伴環境通過進一步激活獎賞系統(對獎勵更敏感),加大獎賞系統與認知控制系統的失衡程度,使青少年更“愛”冒險。
過多的保護,會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他對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及自己的能力范圍都沒有清楚的認知,不懂得遇到狀況該怎么解決,反而會充滿不安全感,削弱自信心,做事謹小慎微,不敢接受挑戰。
大清理,讓我心寒和悲痛是因為我仿佛看見一個社會發展的巨型機器飛速地旋轉著,為了更快速,只能將下面他們覺得拖后腿的人全部狠狠地甩掉!
我們對于四歲孩子“打長輩”倒是不必大驚失色,也不必急于給他貼上一個“不孝子孫”的標簽,而是要在孩子能聽進去道理的時候教會他長幼有序、尊重父母的道理。
有了穩定的自我,知道別人在投射什么,我就不去認同你。所有的評價都是投射,當你知道了這一套,你就會知道別人喜不喜歡你,可真是天底下最沒意思的事兒。
我們總說等孩子長大,到底什么時候才算是長大呢?“孩子還小”看似是對孩子的愛護,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當你可以卸下對著干的情緒枷鎖,你就已經開啟了為自己而活的人生。
半杯水,你是看到還有的半杯,還是空了的半杯,決定了我們的心態和感受————青春期的問題也是如此。
面對孩子的輟學,父母無法理解,他們只期望孩子更堅強些,內心更強大些,但這時孩子往往已經處在痛苦的邊緣。父母對孩子輟學時的說服,教導,抱怨,指責,只會讓青少年更加沉淪。
在和父母產生分歧時,孩子可能會感到被排斥,孤立無援。當父母情緒失控,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說不好聽的話和采取威脅性的行為時,惡性破裂就會產生。
“以愛之名實施的控制”成功地繞過了父母的防御機制,讓他們用這種方式來獲取價值感和安全感。這種內在欲望正是他們控制孩子的深層動機。
父母最愛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對最愛的孩子表達的愛意最少,而對他們的期望、指責、任務比較多。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他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滿足,簡單點來說就是“缺愛”的話,他往后的發展及人格特征都會深受影響。
如何將更多的沖突和更多的對比轉化為更多的親密,而不是更少。答案是:沖突可以被視為交流的機會;對比可以被看作是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