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脫之所以這么火,最重要的是它讓人們有機會釋放壓力,放空自己去投入的體驗另一段人生,彌補現實中自我缺失的一角。
密室逃脫之所以這么火,最重要的是它讓人們有機會釋放壓力,放空自己去投入的體驗另一段人生,彌補現實中自我缺失的一角。
那么如何建立一個清晰且內外一致的自我畫像呢?我想以下的一些建議可以供大家參考。
不只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也要擺脫自己的期待,在尋找自我的路上學會接納“不那么完美的自我”。
與人相處是一門學問,現在很多的書籍文章都在教大家怎么與人相處,怎么改善人際關系提高情商等等,但其實在學會與他人相處之前更應該學會的是與自己相處。
拿自己去和別人比,也是我以前經常會有的心理過程。尤其是和條件比自己好的人比,自己總會被失落、自卑、對家人的憤怒的情緒所吞噬,能量變得很低。
作家余華在《活著》中曾說:“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p>
不知你是否有匱乏感,不知你是否希望自己擁有一個豐盈的內心、豐盈的人生?
德國心理學家??斯?托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強調,我們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向自己的思維認同。
今天的文章,我會結合一次采訪來說說,經歷過人生不幸的人,該怎樣面對生活。
今天的文章,我就從黃曉明的經歷中來說說,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該怎樣過好余生。
你的糾結、焦慮和無力感、以及挫折和失敗下出現深深的自卑和自我懷疑的時候,會不會想: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我有天賦和潛能嗎?
人生是一段積極主動的過程,就像長在大海岸邊的一棵大樹,筆直、堅強、活潑,不斷地茁壯成長?!_杰斯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子女的親密關系,父母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的不同。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也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梢哉f,認知覺醒,相當于脫胎重生。
完整人生就是自己喜歡的人生?!跋矚g”是比較個人化的說法,即自己的人生是根據個人喜好來決定的。
有沒有想過,扔掉現在擁有的,去過另一種人生?有沒有想過,打破現在的枷鎖,去創造一個新世界?是否年過30就開始進入老年心態,職業倦怠,工作沒有動力,生活沒有樂趣?
除開健身行業混亂的營銷模式,我不禁想問: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著迷于虛假的“自我提升”?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而對于什么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每一次人生的清醒都是從覺察自己內心當中的聲音開啟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在希臘德爾菲的太陽神廟上也兼客著三條真言,其中一條便是:認識你自己。
自我評價比較低的人的日常心理狀態,想要改變,往往因為不相信自己可以,無法接納自己,一直循環在自我內耗中。 ?
6年前,29歲的索菲亞辭去外企HR的穩定工作,去巴厘島做了一名潛水教練,而后又去了馬爾代夫。我對她已經好奇好幾年了,所以第一個深訪就約了她......
有志氣的年輕人,早已不甘心為了虛無的安全感而自我拉扯,而是要追隨內心,做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很多哲人都說過: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尋找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真正的你就是住在你心底里的那個內在小孩。
“潛意識是心靈的基石”,按照科學的定義,潛意識是指在心理活動中,那些我們不能認知或者沒有認知到的內容。
通過獨處環境向內挖掘,可能更有利于發揮自我優勢。
不要害怕眼前的孤獨,相信足夠強大的你,不必迎合他人,也可以發光。
以真我為導向,以天賦為橋梁,以現實為載體。
知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認為,沒有父母不愛孩子,這句話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之一。
“反思”是一項人類特有的功能,可以覺知自我,開始在尊重他人與表達自我需求、主見中尋找到中正的平衡。
我們都知道,人一生之中會犯許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小,有些錯誤很大??墒呛芏嗳藚s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錯誤相處,尤其是那些影響深遠,留下“黑暗歷史”的錯誤。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了一個名叫松子的女人,在被他人的嫌棄中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特別是愛情方面,松子屢屢受挫。
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科技發達的網絡時代,我們每個個體以及相關的信息和隱私,都變得異常容易“被看見”。想要讓自己隱藏和消失似乎成為一個“不可能任務”。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要允許自己悲傷,因為那是和痛苦告別的過程,更是愛自己的表現。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悲傷的作用。
有人曾問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這樣一個問題:對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弗洛伊德幾十年的心理學研究和對人生的洞察,他總結了兩句話:去愛!去工作!
為什么我們總是輸在了“臨門一腳”上,而且有的人會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甚至成為了性格的一部分。
最后也許我們會一面懷疑自己是不是仍舊在夢境中拼搏,但也不會放棄希望和前進的動力,會繼續認真的、執著的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終點。
自我調控強調的是個體對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進行監察、評價、控制和調節的過程。
我是什么?還真的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概念,因為我,或者我們用心理學的術語—自我的形成,即有生物學基礎,又有環境等社會性影響。
填報志愿,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需要全方位地了解自己。 大叔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給大家一些選擇專業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鏡中我效應”:顧名思義其內涵就是,像我們只能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對自我的認知也都是來源于別人對我的看法。
一個人能夠固執到:為了守衛婚姻,甚至不惜手段;一個人能夠執著到:心中只有目標,為此堅持10年;一個人能夠簡單到:看見一群孩子,就放下了執念。
我從來沒有為了別人眼中的幸福委屈自己,我只會為了自己認為的幸福而委屈自己。 反正知道我要什么,我愿意為此傾盡全力,我也可以承擔一切后果。
今天看到比爾蓋茨夫婦的離婚聲明,大體的意思是,余生無法再相互成長。關注點在“成長”上,我很贊同!婚姻里,或者職場里,在各類關系里,彼此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將“社會自我”與“心理自我”統一起來,既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又不會丟失真實的自己。
武志紅老師在《你就是答案》一書中提到的一句話:“存在感,是建立在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你與這件事是否建立起了連接”。
人一生有三次妥協,第一次是意識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識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原來也很普通。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p>
你活的,是影子,還是自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經歷一個人孤單的時刻。那么當我們面臨孤獨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我們更多的要向內看,認識自己、幫助自己、成全自己,才能遇見無窮大的自己。
如果說我問你:“你幸福嗎?”你會怎么回答,那么接下來我再來個追命三問:“你是怎么定義幸福的?你是怎么看待幸福的?你又是怎么衡量幸福及你的幸福的標準是什么?”相信沒有人可以脫口而出地回答我的問題。
通過冰山模型的盤點,你會更了解你自己,再來找你適合的工作。
原生家庭對我們起到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在于會影響我們潛意識中對于自己的「定位」。此定位主要有兩種:主角位、配角位。
總體來說,從有意識情緒不對,到強刺激跌入“谷底”,再到被救+自救,到自己找到光,總共七、八個月的時間。
從哲學上講,我們要處理三個方面的關系:自己與自然的關系、自己與社會的關系、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平常上學上課多數在處理前兩個方面的關系,很少有時間來“與自己對話”,宅在家的時候發現這種機會好像多了許多,我們也發現了其實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系還是挺重要的。
所以一個人最討論的那一面,一定是自己人格中存在的那一面,是我們自己不愿意承認而且投射給外界那一面。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最害怕了解的是自己的原因,因為真的很痛苦。
每一天,我們都在說兩種語言。一種是有聲的語言,這是意識的語言,我們日常人際交流使用的就是這種語言。另一種是無聲的語言,這是潛意識的語言,也就是我們的“內在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