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所小學向學生發放抑郁篩查問卷,其中20多道題涉及具體的自殺意念和自殺準備,學生家長們一下子炸鍋了!
最近,上海一所小學向學生發放抑郁篩查問卷,其中20多道題涉及具體的自殺意念和自殺準備,學生家長們一下子炸鍋了!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貓。
要么改變,要么接受,就是不要用孩子的優秀來彌補你的缺憾,不要竊取孩子的人生。作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幫助他成為自己。
對青少年進行預防抑郁癥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
他們自己不敢在人際關系中強硬,當孩子遇到人際挫折時,不僅無法提供支持,還反過來要孩子檢討自己。身為他們的孩子,很委屈卻也很無奈。
為了呼吁社會各界重視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從2020年開始,聯合國將每年11月的第1個星期四定為“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
一項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情感婚戀關系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今年,國家衛健委提出的精神衛生日主題為“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重點呼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如何提高學生教育質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不僅靠政策的強調,學校的重視,也離不開社會尤其是心理行業人的監督和關注。
一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一定是集結了家庭、學校、老師以及社會等多方的力量,從而真正的幫助青少年們健康成長。
孩子可能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可能搬到了新的學校,進入新的環境,遇到新老師,新同學,新的學習挑戰。作為家長,您能做些什么來幫助孩子使他們過渡地更加順利呢?
《意見》共提出了8個方面舉措,進一步明確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和改革方向。
這些政策的發布,透露出一個基本的信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
曾經的你和同學之間發生過爭執嗎?你了解什么是校園欺凌嗎?孩子之間的看似無害的友誼和矛盾,真的只是那么簡單嗎?
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大學教育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學歷更高者通常是女孩,而非男孩。
未成年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界限很容易變得模糊,受害者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施暴者。
作為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測評的初衷是為了全面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需要提供心理支持的學生,以便提供有效心理服務。這么好的服務,學生卻猶豫了,到底要不要真實的填寫?
心理疾病是否得到人們的正視,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何時才能終止?
作為學校設置的心理老師,在相關的行政壓力和外部壓力之下,不可避免面臨職業倫理與學校管理沖突的困境。
我們可以增強方方面面的“保護性因素”,而不是把改變的責任全壓在自殺者這個最弱的一環上。
面對嚴峻的現實形勢,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現實工作的開展依然阻礙重重。
不管孩子本身的性格或其他特點如何,都不應該成為被校園欺凌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值得家長、老師的關注和愛護與同學伙伴的尊重和友好。
社會過分強調學業成功和對于成就的定量觀點,這樣的觀念導致了許多亞洲國家的學生常常承擔著極端的壓力。
校園霸凌受害者不僅需要朋友,還需要家人、法律法規、學校、社會等。從了解受害者為何沉默為始,或許我們能更好地治愈他們和自己。
心理學研究發現,用受害者不知情的方式解決,或者以其不接受的形式解決,對于受害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加重傷害。
調查顯示,我國約1.5%~13.4%的兒童青少年會遭受同伴欺負。遭受同伴欺負會導致兒童青少年出現一系列的外化問題。
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越是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做得如何,他們對自己所做事情的參與度往往越低。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老師和家長幾方共同努力
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弱勢群體很容易成為欺凌者的對象,家庭環境占據重要的原因
“棄學”無疑是父母最頭疼、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它是“厭學”的升級版?!皡拰W”已經讓家長殫精竭慮,如果再發展到“棄學”,真是雪上加霜。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孩子產生了厭學心態??墒撬麄冋娴牟幌肷蠈W嗎?
對一個學生而言,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最初的社交,也是在學校里學會的。所以這一篇,我想講講我的學校生活。
常州小學生繆同學在作文課后墜樓,陜西某小學女生在校內遭4名男生性侵……這種不幸還要發生幾次,才能讓家長們有所警惕?
心理健康仍需普及,在我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敘事療法的人本觀念和說故事的方法也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每當新聞中出現可怕的欺凌事件時,人們就會想,“這種事情怎么會發生?”以及“為什么沒有孩子站出來阻止這件事?”簡單的問題背后卻沒有簡單的答案。
十年寒窗苦都已經熬過了,在步入大學校門之前,可不能馬失前蹄哦。
被霸凌,這對一些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來說,就是創傷事件。長期持久的傷害,會摧毀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會改變其心理上對世界的態度。
大清理,讓我心寒和悲痛是因為我仿佛看見一個社會發展的巨型機器飛速地旋轉著,為了更快速,只能將下面他們覺得拖后腿的人全部狠狠地甩掉!
陪孩子寫作業,成了許多家庭的主要任務,有家長卻越陪越憋屈……
當孩子覺得老師偏心,成績下降,而我們又不能改變老師或換學校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該怎樣幫助孩子呢?
面對孩子的輟學,父母無法理解,他們只期望孩子更堅強些,內心更強大些,但這時孩子往往已經處在痛苦的邊緣。父母對孩子輟學時的說服,教導,抱怨,指責,只會讓青少年更加沉淪。
霸凌者和受害者,哪個自殺機率更高?答案可能超乎你想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的另一種詮釋。讓孩子具有同理心,將尊重的意識付諸實踐,前提是父母以身作則。只有孩子從父母那獲得足夠的尊重,才能有能力去防范同齡人可能出現的“惡作劇”。
父母長期過度要求孩子順從或服從,社交能力有所欠缺的“乖孩子”,在低年級更容易被欺凌。為幫助孩子避開校園欺凌,減輕對孩子的傷害,我們可以怎么做?
雖然度假會讓你短期變笨,但是做輕松的事、出去浪的確是很爽??;如果你感到人生艱難,那么從長期看你的智力可以得到提高??!
所以那些想要回高中的同學,本質上,是想要讓別人為他負責,理清他現在到底該做什么。
除了自我意識覺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說,其實更多是因為:曾經說了,但是被反駁,被懲罰,或者被忽視。這些反駁、懲罰和忽視,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拒絕。
英國教育家尼爾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似乎有一個“偷竊期”,這個時期孩子分不清我的和你的,道德感尚未發育。
只有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每次遇到特定的問題時,我們才能用多樣化的角度去審視它,而不僅僅是局限于自己手中持有的錘子,從而固步自封。
在遇到挫折和失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服當前困難的忠言。如果父母為了顯示自己的預見與正確而反復埋怨,結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煩躁、苦惱和反感。
黃天在上,要不是糾結了一下娃就在身邊影響不好,我肯定會再跟他講一句心里話,逗你媽啊逗。
當你身心一致地豁然接受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一些代價時,自然也會欣然陪伴孩子一起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些小小的代價,因為你知道這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對下雨的討厭,表面上是來訪者在雨中一次次不開心的經歷導致的,實則卻是對父親的愛的擔心。
通過選擇,發展了思考能力,再通過動作——完成思考過程的最后一部分,借助動作或者工作再完成精神的提升。
父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孩子發展心智,專業點來說就是幫助他們完成“心智化”的過程。而談論情感和情緒可以幫助孩子們了解他們自己和他人的內在體驗。
無論是忽視情緒還是讓這些情緒消失,都是對情緒的否定。這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難以表露真實的感受,即使“有淚”也不輕彈,活在別人的外在評價里,壓抑、委屈。
精神分析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男孩子必須踩著父親的“尸體”才能長大。只有當父親“死”掉了,不再成為障礙了,男孩兒才敢長大,才敢超越父輩。
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單個個體的培養。如果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無法真正去改變這個社會。我們的孩子將持續活在我們身處的焦慮中,我們只是提前的幫他們擋子彈,直到我們自己倒下。
總有人覺得在公開場合探討自殺是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會導致更多自殺或自殘行為。然而,事實正好相反。
了解性,這些視頻你不得不看!
我們似乎都難以接受所有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播基因。人活著的目的可以有很多,這些目的并沒有哪一個在生理層面上等同于傳播基因。
毫無疑問,性啟蒙工作的非做不可,非仔細與謹慎去做不可。
深深戳中了中國式父母的痛點
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莫過于為自己是誰感到羞恥。我希望這個世界上不再有“同性戀”這三個字。
總要經歷一次打擊才會幡然醒悟
我們的認知和觀念許多時候并沒有給心靈帶來自由,貼標簽有多大的作用呢?
破除迷信,站起來擼
有心理學家的觀點認為:人類一切心理問題和痛苦的根源,其實就是“生存焦慮”和“死亡恐懼”。
第一次性經歷與酒精有關的話,性經歷充斥的消極因素更多,女性更有可能在性愛中受傷。
我們為了應對這些變化就會引起一系列生理與心理的反應。這些變化有的是讓我們煩心的事,有的是讓我們高興的事。但無論哪一種,為了應對變化,我們都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
性癮是病還是不是病,沒有定論。性是愛情的必要組成部分??鞓返男钥梢哉f是性福的,但強迫性性行為也可能沉重地打擊我們的生活。覺得自己性欲過強了嗎?快來看看短片怎么說的吧。
很多大學生很迷茫,覺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這篇來自秋葉的文章很詳細的分析了為什么不能堅持的7種原因,不只適合大學生,也適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 很多大學生來信給我訴說一樣苦惱: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 特別郁悶的是有同學說:我發現自己以前做一件事還能堅持到最后,現在大學了就不能堅持下去,有什么好辦法解決嗎?
中國20~29歲的女孩當中,有6%的女孩做過人流,這個數字是西方發達國家的7倍以上:一看信仰上保守的國度,里面的人民卻過著淫亂的性生活。性教育就那么難以啟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