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內心大門的鑰匙
小孩子出生了,父母、親戚、朋友都不約而同在小朋友的臉部特征尋找與父母自身的相似處。這部分的傳承可以說相當直接,甚至有一些人,無需他人的介紹,就能知道TA們之間的血緣關系。臉就像一張基因名片,刻畫著父母雙方的顯性或隱性的,明顯或不明顯的印記。 在心理世界,這部分一樣存在,只是并非如上述般簡單直接。 心理世界,一如我們的長相舉止和神情形體,一樣有著各種來自父母等家族的傳承。 這份心理傳承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運作的?如果說臉就像一張基因名片,那么,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關系邏輯就像一把心理世界的基因鑰匙,每人僅有一把,不可復制與高仿;這是一把只能打開自己內心大門的鑰匙。 那么,這把內心的鑰匙如何尋得? 為了方便敘述,我們先看一個素材: A自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是:他的父親好賭,喜歡喝酒,而且在男女關系上混亂;他的母親是一個平時任勞任怨,偶爾怨氣很大,時常在抱怨和不滿足生活的人。與他一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面長大,還有他的姐姐和妹妹。家庭的重男輕女風氣讓姐姐和妹妹給予了他很大的照顧,因為他是家里面唯一的男丁,而媽媽也會特別的親近他,他跟爸媽在一起的時間會特別多,也會特別受到媽媽的照顧。在A心里,他認為父親是不合格的,甚至可以說他是怨恨父親的。小時候,當父親言語、行為等對母親形成一些傷害的時候,他心里面恨得牙癢癢,恨不得一拳打倒父親;后來父親老了,有很多病痛,也回歸了家庭,這個時候A似乎也慢慢接受了父親,但在他內心里面依然有這種痛和恨。 當A到了成家的年齡,他希望找到一個跟他志同道合的、也受過高等教育的這樣一位女子,過上和父母一輩不同的生活;他先后談過幾次戀愛,最終與他攜手走入婚姻的是受過高等教育,與他一樣幼年生活在農村的B。 婚后的生活趨于平淡。當生活的流水慢慢變得平緩,而沒有波瀾的時候,他們的關系似乎就成了親人,而他越來越發現他跟B之間的關系逐漸演變成他和他母親的關系,也就是B慢慢退化到家庭里,只是負責照顧家里面各種瑣碎事情,也變得有很多的怨言;他太熟悉這些抱怨的場景,打小,他就在這些怨言中沉浮。為了避開聽到這些怨言,他逐漸選擇離開家,在外的時間越多,他越能逃離過往生活的束縛。于是,他越來越多的在外面的世界追求他的事業、他的女人、他的關系。 這時候,他突然發現他也慢慢成了他所痛恨的父親的影子,因為他一樣在社交場合上好酒,他一樣跟朋友去賭場,他一樣去找各種女人。 最終成為自己最不愿意成為的人,這讓尚有反思能力的A內心甚為痛苦,后來他想或許我離婚,我尋找另外一個妻子,我革心改面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然而當他重新組建了一個家庭,他依然會發現,其實在他內心里面,他想成為的還真的是那個父親。有一種陷入了沼澤地的感覺,沒有辦法可以從里面抽身出來反而越陷越深。 他疑惑的是,在他的童年,大部分時間他是跟媽媽在一起的,那他似乎應該受更多來自媽媽的影響,反而在他成年以后他會成為他父親的樣子,而實際上他跟父親在一起的日子少又少。 這個時候,一個重要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在我們的內心,到底我們和誰在一起? 我們在成長經歷中受主要撫養人的影響很大,這種影響之大不是來自于意識層面;比如:你的認知,你的思考,你的智商.......。實際上,在我們的人格、心理層面上更多來自于潛意識的影響,很多是潛移默化、一點一滴的灌注在你這顆小苗上,你長成什么樣子跟這個灌注是有相當大聯系的;這種潛移默化是一個人在無法言語化的情況下,已經接受了各種的信息,而這里面這些信息成為自己的血液,神經系統,自己的內在免疫系統......而不是以皮膚或者外在發膚之類的展示出來。 我們的皮膚、頭發等我們外在能看到的框架,就如同我們的意識層面;而我們的潛意識層面,如同我們的內在的部分;比如,我們的骨絡、經絡、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血液系統等等,不能一眼看到,但卻是我們作為這個人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潛意識對我們心理人格的形成,悄無聲息卻又身居重位。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孩子到底是受陪伴我們的那個人,還是受我們希望他能陪伴實際卻未能得到的那個人影響更多? 就上述素材我們看一下兩個層面的內在關系邏輯: 第1個層面,作為A來說,他好像替代了父親的位置,成為了母親的最愛,陪伴著母親,但是他又不是母親的丈夫,這就變得這個關系和這個位置,讓他感覺很不舒服。這種跨越邊界的部分,當然它不會來自于現實,但是潛意識里面會讓一個人感覺到名不正言不順。當他長大以后,他會設法把這個位置讓回出來,但是又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因為在他的婚姻狀態里面,他想成為不是他父親這個人的時候,好像又會回到跟母親在一起的內心感到名不正言不順的位置;所以他只有成為跟他父親一樣的人才會遠離母親,這是一個很微妙的邏輯關系,似乎他不成為他父親的話,他就會永遠占據了原本屬于他父親的位置,只有成為他父親那樣的人還可以遠離,才可以不被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位置所困擾和束縛。 第2個層面,A知曉自己對父親的恨意,這是意識層面。而在潛意識層面,畢竟那是他的父親。未能親近就遠離父親并非一個孩子的本意。孩子對父愛的天然需求讓他不由自主的用各種可能的方式與父親產生聯接。這些可能的方式因人而異,或許是一種反向形成,以對“不成為父親這樣的人”的強調來隱藏對父親的關注與親近,或許是用偷偷保有成為父親那樣的人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上述的素材只是一個對內在人際關系邏輯的簡單舉例。 潛意識里,每個人的內在關系邏輯或許有相似,但沒有一樣的;這就像人體DNA,是每一個人找到自身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 正因為如此,心理咨詢中沒有可復制性。獨特與創造契合,形成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內心世界。 婚姻戀愛中,當我們遇到情場浪子/女,往往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人的渣或者他/她丑惡的一面,甚至有不少人會把對方的一些出軌或者一些不堪的行為歸咎于自己的不好,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從潛意識的層面,比如像我們上面所舉的這個例子,能夠去理解他的時候,會明白有些結是解鈴還須系鈴人。而旁人,閉嘴就好。 內心世界的安定來自于歸位:各任其職,各盡所能,各負其責。這種歸位和我們愿意有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內在的關系邏輯不是一道數學題,也不是一個哲學問題,它需要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他人有耐心和信心。 愿你早日手握打開你內心大門的鑰匙。附注:本文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廣州心理咨詢師陳麗華”(ID:ChenlihuaXinli),轉載須授權。相關閱讀鏈接:脫掉角色外衣 還能剩下什么?單向度的人格水平怎樣才能擁有好的家庭關系被騙是你的內心需要,你可曾看到自卑的假面人二手人生處女情結是亂倫焦慮的面具(一起自殺事件引發的公共健康議題)談談個人成長中的心理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