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反容貌焦慮:長相不那么出眾,就“不配”自信嗎? | 心理周報播客Vol.17

          發布時間:2021-09-03 2評論 2327閱讀
          反容貌焦慮:長相不那么出眾,就“不配”自信嗎?-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很多人之所以出現“容貌焦慮”,是因為大腦里的認知——我不夠好,比如說“如果我不夠瘦,不夠白,不夠好看,別人就不喜歡我了?!?/span>


          適度的焦慮可以讓我們成長,過度的焦慮會讓我們痛苦。


          容貌焦慮,只是我們生活中各種焦慮的一個縮影。那么怎樣才能放下對容貌的執念,消除焦慮感,提高對自我的接納度??


          本期“心理周報播客”,我們邀請了2位老師,一起聊聊【容貌焦慮】這個話題。


          (文稿經過編輯,音頻可在文末掃碼領?。?/span>



          我們是怎樣將焦慮裝滿的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一個人的內心狀態分為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


          實體自戀,指內在的自我價值感,比如說“我很不錯”,這并不會因外在條件變化而受損。


          虛體自戀,一般自我價值感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系,比如說外表、金錢。它的本質是無法悅納 “真實的自己”。


          當我們內在價值不足,自我評價體系單一時,就容易“容貌焦慮”。

          ?

          盧美妏:

          ?

          在整個華人文化底下成長的過程里面,很多時候我們是對自己不是很自信的。

          ?

          有時候伴隨著一些低自尊,對自己的一些懷疑。因為從小我們都是被批判長大的,大人總覺得挨批判,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好。

          ?

          可是有時候,在我們還沒有學會怎么愛自己的時候,就學會了這些批判、這些責怪,這些比較的聲音,這就會讓我們自己也對自己進行批判跟比較了。

          ?

          但當你的標準是一直要符合外在的時候,永遠都是“不夠好”的。

          ?

          建立在別人身上的自信從來都是空中樓閣,我們不用去等別人給我們自信,我們建立在別人身上的評價,從來都是虛的。

          ?

          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后我才明白“給自己自信“的關鍵,從來都不是秤上面的數字,也不是別人看我的眼光,我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也沒有辦法符合這個社會對美的無限追求。

          ?

          外在焦慮隨時都存在,但我們不需要和世界痛苦對抗,要做的是身處文化的焦慮之下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用自我追問剝離思維限制

          ?

          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在“鏡像自我理論”中提到,人們會關注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且使用這些話語來形成對自己的判斷,而我們焦慮的開始大概是因為身邊人的反饋。

          ?

          周麗瑗:

          ?

          審視某個想法本身合理不合理,就有一點像最后達到心智化的那個過程。

          ?

          你要去找到真的那個自己,把它給剝離出來,要不斷地做自我追問。

          ?

          有的時候真的會有固化思維在這里,把自己的可能性都限制住了。

          ?

          那么你換一個角度,去做自我追問——如果離了婚我會有怎樣的生活?如果沒有癌癥了我會怎么生活?假如沒有抑郁癥我會怎么生活?

          ?

          有很多你可以去問自己,從小的身邊的環境到整個大的環境,都可以去質疑。

          ?

          我是情緒取向的,如果是在治療里,比如說感受到有一個想法會帶來痛苦,那我們就聚焦那個痛苦,去感受那個痛苦。

          ?

          它是怎樣的,比如大小形狀顏色質塊,看看有沒有可能把它拿出來或者怎樣,將它具體化。

          ?

          有一個方法也比較禪意:你就拿一個大一點兒的樹葉子,上面寫著一個煩惱,然后把它放在水里讓它飄走。

          ?

          你就看著它越飄越遠,看著那個想法慢慢離你而去。這有一點像剝離的過程。

          ?

          盧美妏:

          ?

          當我們被這些框架限制的時候,反而會用這些框架再去要求別人。

          ?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是外在的聲音,我們自己內在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

          我常說要“做自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可能臺下會沒有觀眾。

          ?

          那就回到更核心的問題,我們追求所謂更好看的容貌、更好的職業生涯發展、更符合社會期待生個二胎三胎,核心是什么?

          ?

          焦慮的核心可能是我們害怕不被愛,害怕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位置。那些擔心是在于我們存在的焦慮。

          ?

          我要把這些事情做好,才值得被愛。我要能夠不出錯、不失敗,才能符合別人的期待,把這個事情做到符合別人的要求,這樣就安全了。




          你的感覺就是信號

          ?

          尊重自己的感覺,如果你覺得不舒服,你就是可以選擇離開的,很多時候感覺是挺重要的。

          ?

          當一個人做事情的動力,是出于自己的本心,那么這個人就很少感受到壓力,即使有壓力,也會變成他前進的動力。

          ?

          相反,如果這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別人怎么看”,那么他是無法在做事情時感受到快樂的,自然更容易煩躁不安。

          ?

          周麗瑗:

          ?

          這種外在的聲音,它有點像溫水煮青蛙,你不知道你自己在那種負面的環境和能量里面。

          ?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心理治療里面,我們特別講究“感覺”,真的需要感受到,你此刻其實是有一點點憤怒,有一點點羞恥。那一點點感覺對你來說就是信號。

          ?

          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我現在此刻“舒不舒服”,那就是一個最好的標準,那才代表你的那個自己是“存在”著的,聽那個自己的聲音,尊重你的感覺。

          ?

          如果你是家長,也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感覺,因為那是他將來活出自己的關鍵。

          ?

          盧美妏:

          ?

          我們永遠有權利離開任何一段關系或任何一段讓自己不舒服的情境。

          ?

          當然有一些情況下,例如說家人或者是職場,并不是可以那么輕易說走就走。

          ?

          但是我們絕對有權利決定說他講了哪些話,我們要往心里去,他講了哪些話,我們要留意這對我們的評價,我們可以選擇性接收。

          ?


          寫在最后

          ?

          我們怎么追,也追不上不斷變化的“審美標準”。

          ?

          把過多的價值與“顏值”做了捆綁,“自己”可能也被忘記了。

          ?

          遵循自己的感覺,找到適合自己的狀態,“標準”其實就和自己無關了。




          大家好,這里是“心理周報”電臺,每周邀請不同行業、學派專業人士進行思想碰撞,一起獲得思維升級。


          以心理學的第三視角,拆解社會生活話題,用獨特的觀點和大家一起創作屬于生活的BGM。???


          ——【心理周報播客Vol.17】聽專業心理解讀,滿足你的好奇心


          - The End?-


          0

          回復

          反容貌焦慮:長相不那么出眾,就“不配”自信嗎?-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壹心理鯨選學習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私信

          壹心理鯨選學習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