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內向社恐重度臉盲:我是如何開始打開自己向外看的?

          發布時間:2021-09-28 25評論 1708閱讀
          內向社恐重度臉盲:我是如何開始打開自己向外看的?-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如何社交,是我一直在思考、踐行改變,并且想深入寫作的話題。


          01

          重度臉盲癥患者的悲哀


          兒子出生后,我從未擔心過他的健康或智力發展,卻只擔心他的社交能力。一直感覺,他有點不太喜歡跟別人玩,會不會有點自閉… 家里人也是,吃喝拉撒都好說,但總關心,他跟周圍的小伙伴們有沒有玩到一起去。我是遺傳方面的擔心,因為自己和老公都很內向。而公婆則是為了迎合普世價值觀:“現在的孩子必須要懂禮貌、能融入集體……”(雖然我很不認同)。


          最初接觸到心理學上“投射”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反思到,我對兒子社交能力的擔心,只是自己不擅長社交的投射而已。


          但以前只是認知上的知道,直到最近,這種“好像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的感受,才直觀而強烈起來。


          孩子在幼兒園以后,表現得比我期待的還要好。當我還在糾結跟路上偶遇的媽媽們聊什么的時候,他總能一眼就喊出對方小朋友的名字,并能清楚地跟我復述,今天班上的誰誰誰,發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昨晚帶他出門玩,偶遇一個媽媽帶她女兒在小區門口的修理店玩。她很熱情地喊我們進去玩,看她跟店老板很熟,以為他們是一家人。我大概記得這個媽媽,路上遇到過幾次??墒?,她是誰呢,樓下賣東西的?幼兒園班上的同學?公園偶遇的?


          兒子和小女孩玩了一陣,很開心,但有點搗亂,于是帶著他離開:“我們去別處玩吧,別在這里動來動去了……”那個媽媽笑著糾正說:“我們也只是路過進來的,這店也不是我們的……”才知道,我以為的錯了,有點尷尬。


          帶兒子去別處玩了一圈,傍晚回家上樓的時候,那個小女孩先跑過來按電梯。我有點猶豫,看那發型和衣服,好像是剛才那個小女孩,但有點不確定。還是兒子先開口說話了:“怎么又碰到你啦,咯咯咯……”


          這時,那個媽媽也過來了,替她女兒回答到:“是啊,又碰到啦!我們就住在哥哥隔壁呀!”


          我心里一亮,天哪,她居然就是我的鄰居……


          雖然她們剛搬來沒太久,但每天我們進進出出都會在電梯遇到;每次回家開門時,無數次地看到她和女兒開著門乘涼或者在吃飯、玩?!?/p>


          可是……我……居然不知道她是誰……


          02

          向外看,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內向社恐重度臉盲:我是如何開始打開自己向外看的?


          因為臉盲,我總是習慣性地微笑。因為怕尷尬,所以用微笑來裝作禮貌,這樣就會感到安全。


          我曾經以為,孤獨、不擅長社交、害怕與人接觸,無法走入更大的世界,就是我的標簽。雖然過去的經歷不是我的錯,但基因中的內向性格,好像成了自己的天然屬性。這輩子,我這就是這樣一個人了……


          所以,一路走來,總有種深深的不被理解的感覺。


          比如,高中時有次鼓起勇氣說出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困惑時,語文老師在我的周記里批注了幾個字:“平常心,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跟朋友聊天時,她會說:“你自己變好了,自然就會吸引來朋友”,“你就是想太多了,走出去,接觸下外面的世界就好了”,或者在多愁善感的博客里,朋友會留言說:“等你有個孩子就好了……”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會覺得這些安慰很空,很敷衍。


          你又不是我,你憑什么覺得,是我想太多了。想太多怎么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怎么了,你根本就不能感同身受,又如何要求我往外看呢?而且,現在我結婚了,有孩子了,工作很繁忙,但還是喜歡一個人獨處,還是會經常覺得孤獨。這些骨子里的內向和孤獨,不是你說的那么容易改變的……


          我很努力地想融入外面的世界,但總是徒勞。


          但是,我最近又開始思考,臉盲癥這個問題。


          記得以前,我曾在百度或知乎上搜,臉盲癥怎么破?有一條答案至今讓我印象深刻:“沒有什么所謂的臉盲不臉盲,你只是不想去了解你面前的那個人而已。


          也記得,有個做微商的朋友有次發了條朋友圈:“如果你都不想主動去關注和了解別人,為何又奢望別人來主動了解和關注你呢?


          這些話在我腦袋里不斷思考,不斷發酵,直到產生了新的覺察。


          最近的我,突然對周圍人的生活感興趣起來。散步的時候,看著路邊的小商小戶,在雜亂的環境里,每天重復地勞作;午夜酷暑的夏夜,清潔工人清掃廣告牌;小菜店門口的大籮筐,讓我回憶起自己小時候,也在類似的筐里睡過覺… 看著這些真實的現實生活,有時會好奇:他們在想些什么呢?享受自己的工作嗎,是否也想過改變自己的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呢?


          這么多年,我好像一直生活在一個對周圍人漠不關心的世界里。我搞不懂很多人,為何一閑聊就一個下午,做事沒有時間觀念,從來沒有任何追求……


          現在突然明白,這其實是我的一種自我逃避罷了!正是因為自己也出身在這樣的窮苦家庭,體驗過底層人民掙扎生存的辛酸,所以才拼命想要抗拒和逃離,才不想去接納自己的背景,不愿意去深入痛苦與平凡。希望用勤奮和完美來要求自己,讓自己看起來與眾不同。殊不知,看起來的優秀和與眾不同,只是掩飾后的孤獨而清高而已,這也是自己眾多困惑與痛苦的來源。


          當我意識到這一切,真正放松下來,才走進了那個外在的世界。


          至此我才明白,“向外看,你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這是一句真理。


          03

          打開自己向外看的契機


          內向社恐重度臉盲:我是如何開始打開自己向外看的?


          那么,改變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首先,自己做了足夠多的向內探索,所以,準備好了向外看。


          以前的自己,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那是因為,自己的內在有很多需要梳理和整合的東西,有很多自己看不明白想不通的東西。感謝向內覺察和自由寫作,給我帶來了心靈的自由和寧靜。經過長期的自由書寫和自我療愈,我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為什么這么想,在渴望什么,擔心什么了……因為有足夠多的想法,對自己有了深刻的洞見,內在有力量了,便慢慢發現了自我的局限性。


          生平第一次,發現了自己世界的狹小。也第一次發現,我要的并不僅僅是心靈的自由和平靜。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向內探索自己,向外探索世界。內在的深邃,是需要在向外碰撞和探索的過程來顯現出來的。我想走出去,去驗證這一切,去拓展自己的邊界,去觸碰自己生命的豐度和廣度。


          其次,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是與人的鏈接和共鳴。


          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自己喜歡觀察人,對人是有興趣的。平時喜歡討論的話題,腦海中下意識的想法,更多的都是關于一個人,為何會這樣,為何會那樣,應該怎么樣的瑣碎想法。


          我最羨慕和想成為的人,就是擁有社交能力的人。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喜歡表達,熱情活潑,天然親和有吸引力。也許,我的體內,也有隱藏的社交需求和社交能力屬性。


          最重要的是,我的人生使命和追求,真正的理想和信念,是希望能夠影響更多的人。這種跟更多的人鏈接,并不是普通的閑聊式的打交道,而是通過自己的創作,與人產生靈魂的交融,一種能夠彼此看見,彼此了解,但又不需要說太多廢話的奇妙感覺。


          04

          找到屬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表達自我,尋求共鳴


          內向社恐重度臉盲:我是如何開始打開自己向外看的?


          曾經我也很糾結,對于一個內心恐懼抵觸跟人接觸,不喜歡頻繁聯系和長時間聊天的人,到底該如何真正跟人產生靈魂的共鳴呢?


          現在,我知道了,要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社交。也就是說,不要只是盯著自己不行的一面,不要逼迫自己去找人聊天,去主動鏈接或融入大家。而是,利用自己優勢的一面,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表達,讓大家看到你,了解你,廣泛接觸可能跟自己產生共鳴的那部分群體,再通過反饋,進一步深入溝通和交流。


          比如,我的蓋洛普優勢里,不要跟最弱的溝通和取悅較勁,而是充分利用理念、思維、學習和體諒等,去充分表達自己,以及自己的觀點。無論是通過寫作,還是任何方式,去讓自己的內容觸達部分能夠共鳴的群體,然后,去聆聽、去溝通、去接觸和交流,去真的關心每一個人。


          對于我來說,只有先表達自己,讓別人看到我,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對方,我才能透過熱點、娛樂,或者生活表層的東西下,了解對方的想法和需求,他們的靈魂訴求,內在真誠而可愛的一面。這樣,才能更好地成為真的朋友。


          事實證明,這樣做是行之有效的。并且,這的確是我能夠做的,最有效的方式。


          • 大學時,有次在圖書館寫作被鄰班的一個同學看到,她說“看不出來,你還有這樣的一個側面,寫得真好”,心里眼里滿是羨慕和祝福。

          • 前兩天,我只是通過一篇自我介紹的文章,公眾號就自動增加了十幾個粉絲。


          這是一個里程碑,自己從0 做到了0.1。而這些一點點的反饋,也讓在做熱愛的事情的我,有了無窮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有了前行的動力,走向更廣闊世界的動力。


          李誕在《脫口秀工作手冊》里說:“創作的本質就是真實地表達自己,以及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而呈現價值觀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變盡可能多的人。產品經理俞軍關于用戶的定義我們可以好好借鑒: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p>


          同樣,我想找的靈魂共鳴者,也不是大眾,而是共同需求的集合。而充分表達自我,是尋找這種共鳴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臉盲、內向、孤獨而苦悶,我想跟你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


          主動向外看,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也許,你現在并不認可它;也許,這句話并不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


          但,當你一直心心念念,改變就一定會發生的。



          文:冰藍(公眾號/今日頭條/知乎:冰藍成長探索部落)
          責任編輯:殷水
          0

          回復

          內向社恐重度臉盲:我是如何開始打開自己向外看的?-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冰藍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內向社恐重度臉盲:我是如何開始打開自己向外看的?-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冰藍

          博士/高校教師/生涯規劃師/個人成長教練/多平臺簽約作者 體制內轉型踐行者,從社交恐懼到助人達人 專注人生定位和生涯職業規劃,咨詢時長100小時+ 8年+教育行業從業,8年+個人成長領域學習,1年+心理/生涯咨詢 公眾號:冰藍磕成長

          私信

          冰藍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