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互動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客觀全面地審視自己的人際互動能力。
每一天我們都在通過言語或者文字,傳遞和接收消息,給自己和對話中的伙伴帶來各種各樣的反應。簡單的一個場景中,蘊含了無數的溝通行為,行為之間相互影響,只要稍有變動,結局就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01
里爾玫瑰的探源
?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提摩西?里爾創立了一個用于表示不同行為的可能性及對他人影響的模型,被稱為“人際環狀模型”或“里爾模型”,深入探尋人際溝通中個體行為的運動軌跡和相互作用。
讓里爾玫瑰人際溝通模型從學術的圣壇演繹成為可以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伯特·凡·迪克先生。他是一位格式塔心理學家、培訓師、作家,他擅長人際動力學,長期從事人際互動影響的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培訓實踐,是人際互動方面的專家。
?
02
揭開里爾玫瑰神秘面紗,
什么是里爾玫瑰?
里爾玫瑰是一種人際溝通模型,包括一個坐標、四個象限、八項行為。一個坐標,四個象限是指我們在和其他人溝通互動的過程當中,無形當中會影響到其他人,我們影響其他人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對事情的主導的程度,也就是下圖的縱坐標。還有一個維度是我們的關注點的不同,也會影響到其他人,即下圖的橫坐標。
?
四個象限分別是進攻型、引領型、防御型、跟隨型,四類象限里,每一個行為傾向,其實又都細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
比如說跟隨型,它又區分成支持和跟隨。所謂支持與跟隨,他們的區分在于,跟隨型是很喜歡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他愿意去找一個非常專業的人,或者是具有專家特質的人去領導他,很自然的去愿意跟隨他。
而支持型的人的特點是他很愿意傾聽其他人對其他人表示出來好感,然后他的講話方式也是非常溫和的,喜歡傾聽,也是非常善于交際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八種行為風格分別是:引領、幫助、支持、跟隨、退出、抗拒、進攻、競爭。這八種行為風格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
?
03
利用里爾玫瑰的模型,
怎樣解決無效溝通?
?
這張圖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里爾玫瑰模型互動鑰匙圖,橫向四條綠色的線,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我們希望激發對方的行為,這個就是里爾玫瑰的鑰匙。紅色的箭頭指的是行為,上面的行為會激發下邊的行為,同樣下邊的行為也會激發上面的行為。我們在運用里爾玫瑰模型互動鑰匙的時候,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是非常有效的?當我們和其他人互動的過程當中,怎樣避免出現無效互動情景?
舉個例子,我的老板是個非常自信、強勢且推動性極強的人,表達的時候習慣直截了當的點評和指責,且極具競爭行為傾向的人,有時候,在工作對接過程中,經常沒辦法跟她進行有效溝通。因為很多時候,她在不完全了解背景的情況下,就開始點評或指責,并且她非常不喜歡聽人解釋,堅持認為解釋就是狡辯。
我的反應,要么是如果被冤枉,我就堅持要解釋,往往我的解釋就會激發她更賣力的“競爭或者攻擊”;要么我就干脆沉默,但心里憋著氣,表現出“抗拒或者退出”的行為傾向。
盡管最后我表面上“屈服”,但是實際上心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這時候我們兩人之間的溝通就進入到了一種卡住的狀態,也就是進入到紅色的區域。
后來某次跟老板私下談心,基于對她心理狀態的更進一步了解發現,如果我想不被老板繼續“攻擊”,我必須要呈現出來一種進攻或競爭的行為,因為一個行為會激發另外一個行為。
比如,我需要用堅定的眼神和語氣,以及簡潔有力的言語,表現出競爭的傾向,針對她的誤解和指責,我不應該解釋,而是直截了當、不卑不亢地告訴她“感覺到她現在有怒氣,她誤解我了”,這個行為會激發她的防御。
而“不斷解釋”或者“沉默”就是一種“防御和退出”的行為傾向,只會迎來對方更加猛烈的“競爭或進攻”。
但需要避免的理解片面,這里并不鼓勵大家在職場中和老板對抗,而是強調在被“誤解”的情況下,要學會“和善而堅定,且不卑不亢”的影響對方,是“影響”而非“無端的對抗”。
04
里爾玫瑰模型互動鑰匙的
價值與場景實踐
?
里爾玫瑰模型它對于我們個人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既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慣常的行為傾向是怎樣,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傾向,以及我們知道我們的慣常會激發對方怎樣的行為和我們互動,這樣我們才能夠很有效地去改善我們和其他人的關系。
我們在跟其他人互動的過程當中,這八項行為我們身上都有。只是我們會因為和不同類型的人溝通,或者不同事件和不同情境下,我們都會在八項行為當中去隨意切換,這對于企業內各部門溝通障礙的解除、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等等,都有巨大的益處。
1、“里爾玫瑰模型”在職場中的實踐應用
對上互動時避免“解釋”引發對方攻擊
比如,日常工作中,我總害怕犯錯,總覺得犯錯就是“自己不夠聰明”,“自己能力比較差”,因此,面對錯誤,大腦下意識的反應是“我怎么又犯錯了,是不是待會又要被批評了”。哪怕是有意識的告訴自己,這種信念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時候事情剛剛發生的那一秒,“情緒腦”占主導,還是容易陷入其中。
后來我就給自己設定一個“5秒鐘的冷靜期”,在錯誤面前,在面對批評時,給自己5秒鐘的冷靜期,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會犯錯,錯誤不代表能力低,總結原因,下一次改正就好”。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我的行為不是馬上解釋,而是誠懇的接納當下的錯誤,便不會馬上進入“自我攻擊模式”,注意力很快導入到“問題怎么解決?后續怎么系統規避?”。
這也能規避“不斷解釋”,激發老板的“不斷攻擊”,換個角度想,她是老板,下屬犯錯,第一時間需要的是“下屬的態度”,如果態度積極正向,且已經提供了“解決方案”,她也無話可說。但是如果一直解釋,她會把這種“解釋”,解讀為“狡辯和借口”,她要得是“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你的解決方案”,否則,她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競爭和攻擊”。
由此可見,不要懼怕犯錯,而是坦然承認錯誤,提供解決方案,用“主動解決問題”,代替“解釋或回避問題”,從而避免引發“攻擊”行為,進而提升自身影響力。
對下盡量“放手依賴”下屬,讓他們獨立,獲得更多成長
?
坐標右半邊的“引領-跟隨”,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想要讓領導跟隨,那么我們就必須帶著“思考和解決方案”去找領導,考慮到領導可能的疑問或目標,由此,我們向上的影響力也會明顯提升。
那么向下,如果我們的“過度領導”行為,可能激發下屬的“依賴”,但我們都知道,真正能幫助下屬成長的方式是“給他歷練的機會”,我們越多的依賴,他們才有更多獨當一面的歷練機會。
總而言之,既要適時的“領導”,讓下屬感受到你值得跟隨和信賴。也要“依賴”下屬,讓下屬感受到自己主導一件事的成就感,在自我掌控和成就中逐漸成長。
?
2、“里爾玫瑰模型”在家庭中的實踐應用
有很多妻子吐槽另一半,回家只管躺平;或者有很多父母,吐槽孩子在家懶,缺少獨立自主。其實背后的原因,或許也和里爾玫瑰模型人際互動理論有關。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家庭互動中,我們是不是凡事親力親為,看到孩子做事動作慢,就要干涉或者幫忙做。其實我們的干涉或者親歷親為,就是“引領“行為,會引發對方的“依賴”。
其實,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在家庭中我們可以多嘗試一些“依賴“行為,激發他們多一些“引領”行為,不僅會讓TA感覺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貢獻和責任感,也會讓TA在行動中探索,提升認知和能力,雙方之間也少一些“控制與反抗”的摩擦,親子關系更加的融洽。
對于另一半來說,我們適當的“依賴”,激發對方多一些家庭活動的“參與”,更有益于維持關系的親密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于自己投入越多的事情或者人,會更加的上心。
參考資料:?
【1】伯特·凡·迪克,《溝通的八張面孔》,機械工業出版社
【2】張鶴橋,《里爾玫瑰-人際互動的鑰匙》整理編輯
【3】搜狐號,醒覺贏商《打破職場溝通困局-里爾玫瑰開啟人際互動的鑰匙》?
?
文:雅旼
責任編輯:殷水
用戶在壹心理上發表的全部原創內容(包括但不僅限于回答、文章和評論),著作權均歸用戶本人所有。獨家文章轉載,請聯系郵箱:content@xinli001.com
舉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