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對家人有用,是我為生存做出的所有努力丨親子職能反轉

          發布時間:2021-10-08 4評論 1517閱讀
          對家人有用,是我為生存做出的所有努力丨親子職能反轉-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文:晴岸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標題:“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對家人有用,是我為生存做出的所有努力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親子職能反轉”。?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曾出現過這樣一幕:?


          董潔和兒子頂頂在餐廳吃飯時,頂頂被一個金發碧眼的小朋友吸引了,本來聽媽媽說話的他,轉過頭和小朋友打招呼。?


          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不愛聽大人講話,而被同齡的小孩吸引——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董潔卻因為兒子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感到渾身難受。?


          她叫了好多聲“頂頂”,壓著火說:“你現在可以管管我了嗎?”?


          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自己“傷心了”,軟中帶硬地威脅說:“你再不過來,我就要哭了?!?/span>?


          然后董潔真的哭了起來!淚流滿面。?


          頂頂趕緊過去,面對這么沉重的情感勒索,小孩子手足無措地說:


          ?“媽媽你別哭了”

          “別流眼淚了”

          “媽媽我跟你了”

          “我陪著你,我陪著你,我陪著你”?


          隔著屏幕,我都覺得這場面簡直太沉重了!?


          董潔作為成年人,應該做的是,保護孩子不因他們夫妻關系破裂、反目成仇而遭受創傷。?


          但是正相反,她自己更像是一個缺愛的孩子。?她需要年幼的兒子全身心地關注自己,確認自己的感受,并在她傷心絕望的時候,幫她找到繼續活下去的意義——這個責任太重大了,根本不是一個小孩子的人格力量所能承受的。?


          節目組努力把這一幕渲染成母子間的溫馨場面,但實際上這非?;恼Q:??


          • 一邊是七歲孩子的母親,非常情緒化;??

          • 一邊是只有七歲的小男孩,瘦瘦小小的,卻要扮演母親的“心理父母”,來化解母親的不滿與痛苦。?


          很明顯,孩子和媽媽的角色顛倒過來了,也就是說:在這個家庭里,父母變成了孩子,而孩子變成了父母;也可以說,父母變成了小孩,而孩子變成了大人。?


          這種現象,就是英國心理學家、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所說的“親子職能反轉”(Parentification)。?


          在這種反轉的親子關系中,父母可以投射焦慮,比如發脾氣、訴苦,但是孩子不行。?


          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被父母的情緒塞滿,逐漸和自己的真實感受失去了連接——這也是最可悲的結果。?


          “心理溺水”的父母,

          把孩子視作救命稻草?


          為什么會出現“親子職能反轉”這種現象呢??


          在這兒,我想提出兩個原因。?


          a. 家庭中缺乏心理邊界?


          知乎上一個網友說,從小她媽對她“無話不談”。?


          連她爸出軌、她爸和她媽性生活不好、她媽曾有過一瞬間想殺死她爸這種話,都對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自她有印象起,媽媽就總在親戚面前,說女兒是自己的“小閨蜜”,母女倆可以“無話不談”,言語中滿是驕傲、欣慰。然而只有她知道,這閨蜜當得有多沉重痛苦。?


          聽那些話的時候,她還不到10歲,連一個男孩子的手都沒牽過,卻要和她媽一起咀嚼一場失敗婚姻里的齷齪。?


          這種母親看似和女兒親密,實際上完全沒有心理邊界,對于孩子是噩夢一般的存在。?


          每一次,當滿懷的委屈、怨恨、絕望,全部宣泄一空后,母親恢復了平靜,又可以繼續做事情了。?


          而女兒卻在越來越強烈的精神痛苦中感到:她好像拖著一個溺水的人,快要喘不過來氣了,而這人把她當作唯一的稻草,絕不會撒手。?


          她必須救她,負擔她的重量,卻覺得自己也越陷越深、精疲力竭了。?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就是邊界。


          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死黨,對孩子“無話不談”,是對孩子最嚴重的剝削和侵犯。?


          b.父母轉嫁焦慮給孩子?


          英國精神分析師比昂(Wilfred Bion)說過:


          系的本質,就是誰向誰投射焦慮、誰為誰承擔焦慮。?


          好的父母,除了給孩子提供吃穿,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替孩子消化焦慮。?


          而人格不成熟的父母,不僅不能為孩子消化焦慮,還要反過來讓孩子從小成為他們情緒的容器。?


          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一個叫徐敬凱的男孩讓人印象深刻。?


          原因是他一個寒假要做376張試卷,每天不僅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完成媽媽布置的作業,而媽媽布置的作業量遠遠超過老師。?


          如果被發現偷懶、錯三道題目以上或者不仔細的情況,都會被媽媽訓斥,并增加作業量以示懲罰。?


          徐敬凱面對鏡頭時表示,他討厭寫作業,但在面對媽媽時卻乖巧地說:自己想要做完書店里所有的練習冊。?


          很難想象,一個只有七歲的孩子,當著媽媽、背著媽媽會反差如此之大。?


          顯然,他要看媽媽的臉色過日子。?


          父母這樣不顧孩子內心感受,逼孩子學習,盡管打著關心孩子、為孩子好的旗號,本質都是在轉嫁自己的焦慮。?


          很多父母,他們的成長完全停滯了,對融入這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焦慮,于是通過逼孩子競爭來轉嫁自己內心的焦慮。?


          他們有種種心理需求和愿望,但沒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是逼迫孩子去實現。孩子是最愛的人,孩子實現了,就像自己實現了。?


          但父母這樣做,無異于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同時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內心沖突:


          • 說父母不愛自己吧,他們的注意力全在自己身上;

          • 說父母愛自己吧,他們連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的都看不到,又何談愛自己呢??


          孩子對父母的憤怒和罪疚交織在一起,造成嚴重內耗。?


          正常而健康的關系中,強者為弱者承擔焦慮;?


          在病態的、反轉的關系中,強者向弱者宣泄焦慮。?


          反轉的親子關系

          會給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a.?虛假自我?


          當父母很焦慮,并且要求孩子符合自己的想象,來安撫自己時,孩子會忠誠地壓抑真實的自己,圍著父母的感覺轉,形成“假自我”。?


          “假自我”也可以有很高的智商、良好的社會功能,但它是一層虛假厚重、沒有靈魂的殼。?


          他們的真自我被牢牢壓制在這層殼內,忍受著巨大的憤怒和痛苦。


          一旦爆發,就會造成極可怕嚴重的后果。?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震驚全國后,吳謝宇的同學和鄰居說:?“他是地球上我最后一個想到會犯罪的人?!?/span>?


          吳謝宇,成績常年全校第一,人稱“宇神”,被北大提前錄取。


          極善解人意,哪怕別人細微的情緒變化,他都能感覺到并主動寬慰。?


          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對他各方面要求極其嚴格,吳謝宇也努力做到了處處吻合母親的期待。?


          • 在同學朋友眼里,他是偶像一般的存在:高智商、高情商、一表人才、內心溫暖;?

          • 在老師長輩眼里,他既懂事又孝順,曾在QQ空間里轉發:“寧愿減壽十年換得媽媽活得更久?!?/span>?


          可惜這一切都是他的“虛假自我”,一個以讓母親滿意為第一要務的完美作品人偶。?


          真實的他在弒母后就干了兩件事:騙錢、與性工作者交往,以釋放他因壓抑過久而猙獰扭曲的能量。?


          b.?成年后易陷入無助、抑郁的狀態?


          年幼的孩子,缺乏現實檢驗能力,無法估計自己能力的高低。?


          如果父母總是和孩子訴苦,向孩子傳遞這種感覺:“我有一個重大的問題,我需要你幫助我,需要你幫我化解?!?/span>?


          孩子會覺得義不容辭,覺得我一定盡全力拯救父母。?


          但成年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塞到孩子的幼小心靈中,會怎么樣呢?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確實做不到,例如無法使父母相愛,無法使媽媽快樂,也無法使家里氣氛改變。?


          孩子很可能會產生一種“我什么也做不了,我真差”的感覺,然后陷入可怕的無助與自責情緒中。?


          生活小大人家庭中

          長大后如何破局??


          那么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么做,才能讓自己的心理更強大呢??


          a. 和父母之間,物理隔離?


          • 有人說,每次回家和父母相處一段時間,就元氣大傷,像得了重病一場,要好多天才能緩過來;?

          • 也有人說,每次接到母親的語音消息,都要先做半天的心理建設才敢點開。?


          如果已經到了“一和父母接觸,焦慮和恐懼就撲面而來”的地步,就可以暫時先不見面。?


          與父母達成和解,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自我的接納和整合,對自己是有益的。?


          但對于力氣還不足的人來說,不和解會是一種自我保護,可以遠離父母的傷害,隔離出獨立空間完成自我修復。?


          b.?試著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


          這也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總是考慮別人的感受,就等于你的身體里住著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可能以前住的是父母,后來會變成愛人、朋友、同事,甚至是不相關的人。?


          你習慣性地以他人的感受為重,甚至當他人的感受與你的感受相沖突時,你第一時間會放棄自己的感受。?


          而現在,你可以試著拿回自己的地盤,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只考慮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但這個自私同樣是別人的聲音。?


          只有當你屬于你了,才有多余的溫暖給到別人,否則給出來的也不是愛。?


          當你更會愛自己,你會有更多的力量來愛別人。?


          前提是先學會愛自己。愛自己并不是自私,記得這一點。?


          最后,所有從小以父母感覺為重的,改變雖然很難,但仍值得你去做。?


          正如阿爾貝·加繆所說的那樣:


          只要我能擁抱生活,那擁抱得笨拙又有什么關系。?


          一點點來。?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視頻《董潔與頂頂相處方式》
          2.《吳謝宇:北大學子弒母案始末》
          3.《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戈登·諾伊費爾德


          作者簡介:原文作者晴岸,心理學碩士,年輕媽媽,大千世界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記錄者。知識星球:晴岸心理。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萬年輕人在這里自我覺醒。

          原作者名: 晴岸

          轉載來源: 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轉載原標題: “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對家人有用,是我為生存做出的所有努力

          授權說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回復

          對家人有用,是我為生存做出的所有努力丨親子職能反轉-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壹心理主筆團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私信

          壹心理主筆團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