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如果大家“不喜歡”我,就真的真的太糟糕了丨社交焦慮

          發布時間:2021-10-09 5評論 1753閱讀
          如果大家“不喜歡”我,就真的真的太糟糕了丨社交焦慮-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作者:西路下
          來源: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標題:如果大家“不喜歡”我,就真的真的太糟糕了 | 社交焦慮者的情感預測


          想象一下,當你喜歡的球隊獲勝時,你覺得你會有多快樂?當你失戀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會有多痛苦?


          當我們想象自己將要面對某種情境時(比如面試、聚餐),會預測自己的情緒體驗:我會感到緊張/高興嗎?這種情緒會持續多久、有多強烈?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


          已有的研究發現,人們會高估自己對未來事件的情感反應強度以及持續時間,這種現象被稱為影響偏差(impact bias)[1]——當你真正迎來喜愛的球隊獲勝的那一刻時,你的快樂并不會達到你曾預想的那種程度;而當你真的分手了,你其實也不會有想象中的那么難過。


          這種預測偏差是不好的嗎?不一定。


          實際上,心理學家認為,它反而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2]。當我們認為某件事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時,追求積極結果的動機便增強了;同理,如果我們認為某件事會導致痛苦,就可能增加我們對這類消極事件的回避。


          最近,心理學家發現,當情感預測發生在社交情境中時,有些人可能就會“社恐”發作。


          01

          我們為什么“社恐”


          平時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社恐的情況,比如被陌生人搭訕時無所適從,在講臺前匯報文獻時忘詞,但并沒有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的地步。



          實際上,“社恐”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它是一種以消極的自我認知和回避社交場合為特征的障礙,是一種與人交往時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社交焦慮者不僅在現實情境中體驗焦慮,在離開社交情境后也會在腦中不停分析與“回放”這些場景。重度的社交焦慮障礙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人際關系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于出門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社交焦慮呢?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交焦慮與認知加工偏差(cognitive processing biases)有關[3],比如,夸大負面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或者對模棱兩可的情況做出消極的解釋。


          舉個例子,和同學聊天時,如果他沒有對我剛才說的話做出回應,我可能會認為:“他覺得我說的事情很無聊”。


          02

          社交中的情感預測



          弗吉尼亞大學的Glenn等人則聚焦了認知加工中的情感預測,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究了情感預測偏差與社交焦慮的關系[4]。


          187名大學生參與了本研究,根據問卷的結果,他們被分為高社交焦慮和低社交焦慮兩組。


          在實驗中,參與者并不知道這項實驗與社交焦慮有關,研究者告訴他們這項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們如何感知和預測自己的演講能力。他們需要做的是在攝像機前盡最大努力發表4分鐘左右的演講,主題是關于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大學或家鄉的事情。在演講前,所有的參與者都被告知研究者將在演講結束后給他們提供關于“自己與其他參與者相比表現如何”的即時反饋,但實際上,被試得到的反饋(上、中、下三個水平)是被隨機賦予的。




          在演講前和演講后,所有參與者都分別評估了他們的情緒感受,此外,他們還在演講后預測了自己將來進行同樣的演講任務后的情緒感受。


          研究結果顯示,在經歷積極和消極的評價之后,高社交焦慮和低社交焦慮的人表現出了不同的情感預測準確性,并且,高社交焦慮的人似乎更難從預測失誤的經歷中“吸取教訓”。


          03

          對研究結果的解釋


          具體而言,社交焦慮低的人對于積極社會評價的預測是相對比較準確的,而與之相比,社交焦慮高的個體則會同時高估他們對于積極和消極社會評價的反應強度。


          這可能是因為社交焦慮高的人缺少一些其他人擁有的典型心理防御。一般來說,當發生了糟糕的社會結果時,我們可能會采取一些心理上的防御措施來使我們自己免受痛苦,比如責備他人、合理化失敗。


          并且,高社交焦慮者還會過度預測自己的積極情感,最終可能會導致他們對社會互動的恐懼與回避。我們尋求積極的社交互動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將獲得預期的積極情感體驗,然而對于社交焦慮高的人來說,實際的體驗往往無法達到他們過高的預期。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發現是,當社交焦慮低的人再次對將來的任務情境做出情感預測時,會從以前收到的負面評價中吸取經驗,進而調整他們的假設預測,這樣便減少了預測偏差帶來的影響。相比之下,社交焦慮高的人似乎沒有從已得到的反饋評價中“學習”經驗,即使他們在十幾分鐘前才剛經歷過相同的事件,這種難以由記憶來解釋的缺陷背后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在將來,也許可以通過嘗試正念等方法來幫助社交焦慮患者接受和吸收信息,讓他們獲取足夠的認知資源來糾正自己的情緒體驗。又或者,正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也許試著降低自己的期待也是另一種情緒的出口。


          投票:當你分手的時候,那種情感比起你想象起來如何?(單選)


          • 恰如其分,預料之內的痛苦還可以承受。

          • 沒那么傷,痛哭一場吃吃喝喝恢復正常。

          • 超乎想象,以為不在乎但卻傷心至極。

          • 反復橫跳,一會覺得解脫一會又痛苦萬分。

          • 其他,歡迎留言評論~



          —學堂君—



          比鬼怪更可怕的是,對鬼怪的想象!所以大家別慌,多想無益,戰勝恐懼/焦慮的方式就是面對它?。?!


          參考文獻:
          [1] Wilson T. D., & Gilbert D. T. (2005). Affective forecasting: Knowing what to wa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3), 131–134.
          [2] Miloyan B., & Suddendorf T. (2015). Feelings of the futur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4), 196–200.
          [3] Clark D. M. (2001).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social phobia In Crozier WR & Alden L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al anxiety (pp. 405–430). Chichester, UK: Wiley.
          [4] Glenn, J. J., Chow, P. I., & Teachman, B. A. (2019). How badly will I feel if you don't like me? Social anxiety and predictions of future affect.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8(3), 245–275.


          作者簡介:西路下,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北師大心理學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國最專業的心理學科普平臺”的項目定位,努力將北師大心理學百年積淀奉獻于社會,凝聚師生力量傳播科學知識,讓心理學走進千家萬戶。


          0

          回復

          如果大家“不喜歡”我,就真的真的太糟糕了丨社交焦慮-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京師心理大學堂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私信

          京師心理大學堂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