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我終于明白,我的成長緣于15年前與心理咨詢的相遇

          發布時間:2021-10-12 13評論 1674閱讀
          我終于明白,我的成長緣于15年前與心理咨詢的相遇-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作為咨詢師,我常常對來訪者說:你現在的生活,就是你5年前、10年前所想要的樣子。那么,你未來5年、10年乃至更久的生活,就是你現在所想的。


          這可以用心理咨詢的療效因子來解釋——潛意識意識化。


          它指的是,你在內心深層不為覺察的潛意識,通過某些心理過程浮現出來,清晰地呈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就好比,在放滿物件的抽屜里,打開后,你才看見原來抽屜里有很多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充滿著驚喜。


          如果不是15年前與心理咨詢的相遇,也許我的今天,不是我想要的、現在的樣子。

          ?

          01

          曾經的原生家庭,

          充斥著徹頭徹尾的控制

          ?

          有一種控制叫:你活在我的掌控里,你不能是你。有一種痛苦叫:我活在你的控制里,我不能是我。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想回憶過去以及過去的原生家庭,那相當于把愈合的傷口重新揭開。只有當我們達到了自我的修通,我們才能有勇氣去呈現。


          人生即將過半,回首來時路,才猛然發現,自己的人生也如一些來訪者一樣,充滿著家長的專制與控制,只有過而無不及。


          因這樣的家長專制與控制,使我的人生路上,一直在往家的相反方向逃離。


          上大學,上的省城,離家幾百公里。上研究生,上的外省,離家幾千里。就業,在跨省的千里之外。


          曾經被壓抑的,總會被伺機反撲。也許我的離家遠讀與跨省就業,就是對家長控制的反抗與拒絕。


          15年前,我碩士畢業后,參加工作,不久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在新家庭與原生家庭的沖突中,父親說,無論怎樣,你都是我的兒子,哪怕你到哪個省,到哪個國家,你都逃不了(你都逃不脫我的手掌),我都能找到你!


          那時的自己,恨不能即刻逃脫地球。這樣的父權專制,就是徹頭徹尾的控制。


          那時的自己,似乎力量是不足的,所以痛苦異常,總是徹夜難眠,甚至在惡夢中醒來。


          那時常常做一個夢:夢到自己飛到宇宙中,然后掉落下來,到無邊無際不中……


          醒來是恐懼的,一身冷汗。


          學了心理后,試著自己給自己解夢:我向往自己想要的自由,所以飛向了太空;但是,無疑我內在的弱小,讓我害怕,所以找不到方向,仍然害怕與父母的分離,這是深層的分離焦慮在作祟。



          過年的時候,父親讓我買禮物給親戚。


          我買了80元一袋的禮包,他會說,喲,你那么有錢,買這么貴的東西?!


          第二次,我吸取教訓后,買了50元一袋的禮物,他會說,你堂堂一個研究生畢業的人,這么吝嗇?


          這樣的事,擱誰都會火大。到底要買什么,買多少錢的標準,你倒是之前說??!為什么要“馬后炮”呢?


          正如演員朱雨辰,他母親對他高濃度的母子關系,是造成他現在年屆不惑但仍然單身的重要原因。他說,“母親太無微不至了,讓我覺得我已經不太敢反抗她了”。母親用他的一日三餐的無微不至,成功地讓兒子變得飛不起、離不開。


          這樣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控制,無疑是讓他窒息的。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是控制型人格的另一個特點。一切都只有他的標準才是對的。

          ?

          02

          家長的全能控制,

          讓我無法成為真正想要的自己


          一個人終其一生,最重要的目的是,成為自己。


          心理學家李子勛在《自在成長》一書中說,其實人的一輩子,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完成自己。


          每個人都在成為自己的路上一往無前,只是有的人成為了自己,最后活得通透,達到了自我的修通。


          有的人沒有,依舊痛苦糾纏著度過一生。


          在三四十前甚至更久前,很多家長都是野蠻成長起來的,并沒有科學的養育子女的知識、心態,所以出現控制欲特別強的、強迫嚴重的家長,比如我們的父輩、祖輩。


          在他們的眼中,如果孩子不聽他們的話,他們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所以就需要通過控制孩子的方式來達到內心的平衡,但他們沒意識到這樣做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永久的創傷。


          從心理層面說,控制與強迫思維源于“肛欲期”的發育問題在潛意識中對強迫人格具有很大影響。弗洛伊德也強調肛欲期(大致從18個月到3歲)的固著和這個時期的攻擊沖動對強迫人格形成的影響。


          我的原生家庭,顯然屬于“控制型”家庭。這樣的家庭里必然有一個或兩個失控型的家長。


          因為怕失控,所以要控制。



          動畫片《包寶寶》反映的是,包媽媽對包寶寶的過度控制的養育。當包兒子不斷長大,找了新的女朋友,要離開媽媽時,包媽媽無法把握,再也無法控制兒子的離開,以致于一口把孩子吃回了肚子。


          這就是一種對關系失控導致的極度恐懼導致的“吞噬”。這樣的“吞噬”,對一個人的成長無疑是致命的。


          一個控制欲的人,具有典型的“肛欲人格”,這是一種行為上極度強迫的、控制的人格,它源于早年的“肛欲期”,人格發展不夠健全。其典型特征是牢不可破的僵化思維、不惜代價的控制他人。


          在肛欲期時,個體在人格發展階段有固著,沒有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即俄狄浦斯期。


          幼年的個體無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這是排泄控制的失敗與受挫。長大成年后他們需要通過控制他人來完成心里的平衡,以達到內在自體的自我“救贖”。他會想,我小時無法控制我自己,現在我還控制不了你嗎?


          這樣的家庭關系無疑是緊張、焦慮的,父母是善于操控的能手,他們通過語言、行為來控制孩子。


          陷入這樣的控制關系里的人,痛苦不堪。


          一方面被拖入父母無法自拔的全能自戀幻想里,一方面陷入他們強烈的權力控制里,在這樣的全能自戀感與強權控制的雙重夾擊里,子女只會倍感窒息,痛不欲生!


          在這樣的控制里,我已不是我,我也無法成為我。

          ?

          03

          與心理咨詢相遇,

          是尋找心理“自由”的過程


          心理咨詢是什么?它的本質是什么?這是很多人想問的問題。


          當我為我的原生家庭痛苦時,為我的父子關系受傷時,我急于尋找一個出逃的指引與方向,我需要一份逃離被控制的力量。而在當年我的心理咨詢中,的確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分離原生家庭,是心理咨詢帶給我的第一次新生。


          機緣巧合下,我與武老師相遇。在北京。


          在長達三小時的會談中,武老師說:在這樣的過于緊密的關系里,你無法成為自己,更無法成長。不與原生家庭進行分離,是無法解決的。


          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丶液?,我立即著手“分離”原生家庭的工作。


          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當我們是一個孩子時,痛苦是被大人戳破的氣球,令人痛苦和恐懼。當我們是一個成年人時,我們學會了在別人戳破氣球前自己先動手戳破。氣球雖然也破了,但這一次卻令我們獲得了隱秘的掌控感。


          召集了全部家庭成員了,我表達了我的主張。盡管父母不愿意,但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他們還是答應了“遠離”我的要求——代價是需要重新買一套新房,必須新買。


          對剛結婚成家的我和妻子來說,這無疑是另一種雪上加霜。但相對于住在一起的被控制,被“絞殺”,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了。


          這一次的心理咨詢(以及后來的若干次,包括郵件往來),讓我獲得了新生。我主動戳破了氣球,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成長空間與心靈自由。


          一個人的成長,不只是一時的,而是一生的,但如果沒有人指引,也許你會一直呆在原地,無法動彈。



          選擇新的職業,是心理咨詢帶給我的第二次新生。


          心理咨詢后,我獲得的第二次新生是,我離開了原來的工作,開始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歡的心理工作——多年以后,我意識到,這過程不就是象征著逃離原生家庭的控制嗎?我不是在成為真正想要的自己嗎?


          曾經的那份讓人艷羨的工作,慢慢地,我卻開始變得窒息,我無法伸展我自己。


          如果我們不去做嘗試,我們就無法分清,這樣的窒息到底是自己變得弱小了,還是被控制的力量更厲害了。


          當我們跳出來看自己,我們就能發現,其實是內心的恐懼制約了自己。


          04

          當你遭遇了人生的艱難苦惱,怎么辦?

          ?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太容易,少數人稍為平順,大多人還是一地雞毛。


          一是,突發事件導致的知、情、意方面出了問題。突發事件包括失戀、失業、升學、離婚、死亡等臨時事件或人生轉折點,導致一個人在感知、情緒、意愿等方面的退行,而進入抑郁、焦慮、恐懼等情緒,無法排解。


          二是,長期事件或情緒累積,對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如果不解決,累積下來的情緒或創傷,處理不當則可能會“潰爛”、“發膿”。


          三是,追求品質提升的“心理繁榮”或人格重建。如果經濟水平較好,那么來訪者可以選擇“錦上添花”式的長期的個人成長心理探索。通過長程咨詢,找到內在的卡點,提升個人生活品質。


          當你遭遇了這樣的一些艱難苦惱,也有長時間走不出,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調整或矯正的“手術”,讓來訪者恢復自我的各種功能。


          首先,思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去除內在沖突。


          人是一個矛盾體。我們總是想要變好,但又不想要更好。但與其說不想要更好,不如說不敢要更好。


          對于個體與家庭的分化來說,你需要個體化,就需要與原生家庭進行分離,就需要經歷分離的痛,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需要尋求心理咨詢的“支點”獲得幫助,這樣才能成長。


          當你發現,你的力量撐破了那份沖突,你必定能獲得內在的新生與成長。


          其次,尋求心理咨詢,獲得“心理自由”。


          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如果你在痛苦中覺察到自己有一些改變的需要,或許它開始時不過是一枝幼苗,那么,請你一定要澆灌它,讓它茁壯成長。這或許是你改變自己最原初的動力。


          心理咨詢相遇,就是尋找心理“自由”的過程。它讓自我變得有力量,讓你知道坦然面對好的或者不好的選擇,而不是:在原來的狀態中動彈不得,哪怕一丁點的改變,你都感到恐懼。


          “自由”是一種富足的狀態,是一種生命“俱足”的狀態,可以解釋為:你是不匱乏的,有,更好,沒有,你也一樣好。


          時下的人們都在追求“財富自由”、“車離子自由”。


          然而,從生命本質看,我們最需要的是:“心理自由”。



          最后,在行動中實踐,在實踐中升華獲得成長。


          心理咨詢只是一個杠桿、一個支點。在咨詢探討中,我們明白了一些影響因素,發現了關鍵問題,明確了價值方向。


          但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中實踐,這樣才能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變好,變得更有力量,甚至更有錢,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改變,卻又需要經過痛苦的過程,比如付出、比如煎熬、比如萬分的努力,這又是很多人無法忍受的。


          蛻變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有了價值方向而不行動,那么,它也就只能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了。


          記住,只要你準備好擔起自己的生命重量并做出行動,別說5年后、10年后,現在你就能接近你想要的生活,收獲屬于你的自由和成長。



          文:劉月鵬? (碩士學歷、高級職稱,心理學博士課程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注冊心理師(X-21-650)、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廣東省心理學會終身會員暨臨床心理與督導專業委員會成員、廣州市心理咨詢協會會員、叢中博士精神分析學員、性與親密關系咨詢師。從事心理咨詢10年,咨詢時數7800余小時,在壹心理平臺預約咨詢人數超過2300人次。)
          責任編輯:殷水
          0

          回復

          我終于明白,我的成長緣于15年前與心理咨詢的相遇-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劉月鵬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私信

          劉月鵬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