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發布時間:2021-10-13 4評論 1573閱讀
          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憤怒是無能者的安慰。


          我覺得很有道理。


          因為身邊那些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似乎真的很無知。比如,不愿接受他人批評,認為自己都是對的人,他們在憤怒的時候,其實就表現為無知。因為沒有人不犯錯,更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但如果我們仔細去想,那些總是憤怒的人,又是可憐的人,因為他們需要有人愛自己。


          為什么這么說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其中的原因。


          心理學: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01

          憤怒的背后,

          其實是在渴望愛


          人會在什么時候憤怒呢?


          一定是對方沒有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時候。


          也就是說,發脾氣的人,是在要求別人做出改變。


          就像父母對調皮搗蛋的孩子發火,是想改變孩子,希望孩子做得更好,少讓自己操心,而這個“希望”背后就是想得到孩子的體諒。想想看,如果孩子能夠做到讓父母開心,不僅學習好,還懂事乖巧,父母自然就省心很多。


          而孩子的這份體諒,就是父母渴望愛的表現。


          因為愛的表現包括體諒,還有尊重、理解、保護、認同、重視、支持、幫助、接納,等等。


          一個人越憤怒,就代表ta越需要愛。


          當然,憤怒也具有破壞性,因為它會讓彼此的關系疏遠,但敢于表達憤怒的人,一定權衡過利弊,明白對方會為自己付出,而自己最終是那個受益者。


          心理學: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02

          憤怒的深層原因,

          是內心愛的匱乏


          如果我們能從渴望愛的角度去理解發脾氣的人,就會看到他們的可憐,以及內心愛的匱乏。


          因為他們在用憤怒讓別人滿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前面說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發脾氣,就是希望孩子改變,學會體諒自己,以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被人體諒)。


          如果我們自己也是時常憤怒的人,就可以問問自己,到底要他人彌補什么呢?


          有些伴侶表達憤怒,或許只是期待對方不要說話傷人,這樣的要求看似簡單,只需要劃清界限而已,但實質也是在滿足內心缺失的愛。


          因為期待對方有話好好說,實則是在渴望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認可,這些也是愛的表現。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自己或別人的憤怒是什么,最后都可以找到一個關于愛的匱乏。


          正如叢非從老師說的:“憤怒的人,就像是饑餓已久的人看到了食物一樣,有一顆撲上去狼吞虎咽的心。并不是當下這個人刺激了你的憤怒,而是你一直以來的匱乏,發現了目前這個人是最容易、最有可能、最應該滿足你的?!?/strong>


          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有些人對越親近的人,越喜歡發脾氣,因為他們覺得親近的人“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


          心理學: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03

          憤怒不是問題,

          如何解決內心的匱乏感才是問題


          當我們能夠認識到憤怒的人是內心匱乏,就會明白,憤怒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找到憤怒以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內心的匱乏感。


          也就是說,解決內心匱乏的方式有很多,不只是憤怒這一種。


          就像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他們想讓孩子體諒自己,就只有“吼”這一種方法嗎?當然不是,更何況,發脾氣很可能會起反作用。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找到憤怒以外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內心的匱乏。


          很多愛發脾氣的人,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匱乏感,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向內求的習慣,因為他們習慣用憤怒,讓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因為他們認為提出需求的人,會顯得很卑微。


          總是發火的父母,他們心中或許就覺得,如果自己和孩子說出需求,就是在示弱,那就會喪失做父母的威嚴,其實真實情況并非如此。


          心理學: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其次,我們要明白自己憤怒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然后表達出來。


          習慣憤怒的人,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如果能夠時常內省,就會明白自己內心匱乏的是什么,然后好好說出來,這樣就避免了憤怒帶來的破壞性。


          比如,看著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可以想想,為什么自己總是控制不住情緒,總想發火,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擔憂,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亦或是覺得自己無能,沒有教育好孩子,再或是其他?


          多反思反思,就會看到憤怒背后的愛的需求,找到那個真實的需求,說出來,然后再想想有沒有其他方式來滿足。


          心理學: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再次,我們要找到憤怒之外,滿足自己匱乏感的方式。


          這個尋找替代的方法很重要,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擺脫當下的憤怒情緒,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比如憤怒的父母可以這樣想,自己需要孩子來為自己掙面子,渴望被尊重,那么自己能不能用工作出色來彌補;自己需要孩子認可自己的付出,那么選擇和孩子好好說,看看是否可行;等等。


          總之,替代方案肯定有的,且會有很多種,我們要做的是找到那個傷害最小,且效果最佳的那一種。


          就像叢非從老師說的:就像發燒一樣,發燒只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它不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需要解決的是殺滅病毒和細菌,甚至是改變睡眠、生活飲食習慣問題。盲目使用布洛芬和對乙酰,是很糟糕的,正如盲目壓抑和發泄憤怒很糟糕一樣?!?/strong>


          心理學: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寫在最后


          人都是渴望愛與被愛的,有的人習慣直接說出來,而有的人總是用憤怒來表達,雖然方式不同,但其最后需求是一樣的。


          只是,有時憤怒未必是一種好的表達需求的方式,因為其具有破壞性,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到自己(氣大傷身)。


          當然,這么說,并不是在否定憤怒的價值,或不允許人表達憤怒,畢竟,有些憤怒還是需要的,因為那是有力量的表現。就像我們在鼓勵那些總是壓抑自己的人,要活出攻擊性,其實就是要他們看到,自己的憤怒或不滿,是應該被允許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學會理解憤怒(自己和他人的憤怒),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最終目的是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畢竟,人離不開關系。關系,就是一切。



          文:學乃身之寶
          責任編輯:殷水
          0

          回復

          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學乃身之寶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私信

          學乃身之寶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