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巨星死里逃生:有毒的親密關系,是一種“強迫性重復”

          發布時間:2021-10-14 8評論 1587閱讀
          巨星死里逃生:有毒的親密關系,是一種“強迫性重復”-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文:晴岸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標題:70年代成人片巨星,被老公奴役后死里逃生:有毒的親密關系,是一種“強迫性重復”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關系中的強迫性重復”。


          琳達·羅芙蕾絲。


          全世界第一位成人片巨星。


          主演的電影《深喉》在美國創下了6億美金的票房,一夜成名。


          她是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所有女人的模仿對象,也是性革命的海報女郎,紅極一時。


          然而,1980年一本自傳《折磨》橫空出世,讓世人知道了琳達生活的真面目。


          由于反差實在太大,導致該書三次再版,三次售罄。



          “這是我看過的最痛苦的書”,采訪琳達·羅芙蕾絲的主持人說。


          琳達的生活,其實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樣光鮮。


          從21歲開始,她就卷入了一份劇毒的親密關系,承受著這個恐怖關系里的一切:被操控、被羞辱、被強暴、被榨取。


          所幸,在她即將要死在這段關系里時,她逃出了生天。


          而這一切,要追溯到琳達的原生家庭。


          為什么有的母親會“恨”女兒??


          琳達出生在一個保守的天主教家庭,她的母親對她非常嚴格。?即使已經成年,琳達依然要恪守宵禁時間,出門前被百般盤問,和誰出去、這人是做什么的,她母親都要知道得一清二楚才肯放行。


          家里沒有關心和愛,只有冷冰冰的規矩和限制。


          這個時候,她認識了查克·崔諾。


          一開始,查克表現得非常有魅力,風度翩翩。


          輕而易舉就騙取了琳達的信任和愛慕。



          也是在那天夜里,琳達第一次打破了宵禁時間。


          當她回到家小心翼翼地推開房門時,黑暗中的母親猛地沖了上來,狠狠甩了她一耳光,伴隨著惡毒的詛咒。


          無法在家里呆下去的琳達,選擇了和查克同居。


          然而,等待她的,是無止境的家暴。


          當一年后,她半夜敲門,乞求媽媽讓她在家住幾天、躲一躲時,母親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即便瘦成皮包骨頭的琳達,流著淚說:“媽媽,他打我?!?/strong>


          母親也只是盯著她的臉,面無表情地問:“你做了什么惹他生氣?”


          在那一刻,琳達的臉變得慘白。


          這時,電話鈴響了,是嗓音陰沉的查克。


          琳達的母親接起電話,直接告訴查克不用找了,說女兒現在就在她這里,讓他快來把她接走。


          全然不顧一旁琳達臉上的絕望無助,和因恐懼而發抖的身體。



          表面上看,琳達的母親是典型的天主教徒,非常守舊,教導琳達要一切服從丈夫。


          但往深處看,琳達的母親對女兒,似乎有著某種莫名的、刻毒的恨。


          為什么有的母親會恨自己的女兒?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即生命早期的自己。


          通常情況下,憎恨女兒的母親,心中都住著一個被侮辱、被貶損、被忽視的小女孩。


          她們自己的童年,就是這樣長大的。


          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們就會把這個受憎恨的小女孩投射在孩子身上。


          同時化身施暴者,這種感覺很“好”,可以讓她擺脫曾經那種無助的恐懼,感到自己不再虛弱。


          這就是精神分析中的“向強者認同”


          接受被強者欺凌,轉而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特別是自己生的孩子,因為不會被報復。


          這種“絕對權力”的滋味,是可以成癮的。


          但對那個被投射的孩子來說,這卻是非常悲慘的。


          渴求母親的愛和認同,是每個孩子最本能的沖動。


          如果這份生命最初的渴望沒有被滿足,長大后,這種“缺失”會一直纏著我們。

          劇毒親密關系:
          以“命運”的姿態存在


          琳達從21歲起,就和查克生活在一起。


          一開始,他們度過了一段非常浪漫甜蜜的日子。但好景不長,很快查克就暴露了真面目。


          他第一次撕下“畫皮”,是在他和琳達的新婚之夜。


          那晚,查克一改往日的溫存體貼,變得非常粗魯、暴虐。


          琳達一再求饒,但他仍一意孤行。


          導致琳達的身心都受到了巨大傷害。


          而隨后,滿足了的查克看到琳達一臉痛苦,開始跪下來道歉,他把剛剛發生的性暴力描述成“激情”,說自己是因為太愛她才這樣。


          于是,琳達選擇原諒了他這一次的殘暴。


          也開啟了自己的災難人生。


          “暴力-道歉-甜言蜜語-和平-新一輪暴力”,這就是家暴的經典循環。


          每次動手,必然伴隨著后續的安撫,甚至是痛哭流涕。


          然而下一次,絞索會收得更緊。



          漸漸地,查克露出了他全部的獠牙。


          沒錢用了,他就要琳達化上濃妝,和他一起出沒夜店,若有哪個男人對琳達感興趣,他就上前和其商談價錢,然后,琳達就要乖乖地去那個陌生男人的房間。


          令人發指。


          但查克還是覺得這樣賺錢太慢了,于是,他找到一個機會讓琳達出演成人電影,也就是后來名聲大噪的《深喉》。
          這部電影讓琳達成為當時美國最受歡迎的女明星,甚至打入了社會名流界。


          她開始想當一名真正的演員,也深信自己的命運就要從此改變了。


          然而,查克對她的控制,卻開始變本加厲。


          在電影慶功會上,查克想討好投資人,于是叫琳達去坐到投資人的大腿上。


          當時,琳達正在和男演員聊天,她拒絕了:“我們正聊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為什么你自己不坐到他的大腿上?”

          這句話,讓她之后被反鎖在房間里暴打了幾個小時。


          “控制者”最害怕的,就是“被控制者”有了獨立的傾向。


          對查克來說,一開始,琳達逃回家是錯誤的;到后來,她頂一句嘴都是錯誤的。


          也就是說,他權力的閾值,在絕對控制中不斷地提升。


          對方身上任何企圖活得像人、而不是像奴隸的特征,都會引起他的暴怒。


          在他污穢的王國里,只有琳達這一個奴隸?,F在她翅膀硬了,這怎么能允許呢?


          更可悲的是,在這種病態的關系里,琳達從未想過離開。


          直到擊破她最后一絲幻想的事情發生。


          那時,琳達已不想再拍成人電影,但查克依然逼迫她,并把她賣給了所謂的“好萊塢重量級制作人”。


          以為要試鏡的她,被六個男人輪奸。


          那是血腥的一晚。


          琳達想跑,卻被查克用槍頂著頭威脅留下。


          他收了6倍的錢。



          那一刻,求生的本能,讓琳達下決心一定要逃離這段有毒的關系。


          親密關系,
          是否在重復“童年的錯誤”?


          最終,琳達在《深喉》投資人的幫助下逃出生天。


          事實證明,她的決定再正確不過了。


          因為那時的查克已經起了殺心。


          他察覺到琳達想掙脫他的控制,而他要確保自己的“獵物”,永遠不會逃跑、遺棄或者傷害自己。


          如果“獵物”堅持,那結果就只有死。



          在逃出死亡地獄后,琳達把這一切都寫了出來,成就了自傳《折磨》。


          余下的生命里,琳達一直致力于反色情和家暴。


          在琳達的一生中,幾乎殺死她的,都是與查克關系中的種種。


          在生命受到威脅前,她為何自愿維持這段危險關系長達數年?


          心理學家榮偉玲說過:“戀愛是親子關系的復制?!?/strong>


          當一個女孩在成長環境中經常被漠視、被冷落時,她就格外需要愛,需要關注。如同一個極度干渴的人,極度渴望得到水一樣。


          這樣長大的女孩,面對一個糾纏的男人時,哪怕這個男人對她并不好,但他日復一日尋死覓活的糾纏,卻剛好滿足了她“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需求,讓她覺得自己很重要。


          再加上,如果這個女孩在成長環境里習得了“愛等于暴力”,那么,她就會在未來,將所有受到的打罵、羞辱和虐待合理化。



          人是經驗的產物。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被忽視,你就會覺得自己會一輩子孤單,沒有人在乎你;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被否定,你就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是個垃圾;


          如果你小時候經常被侮辱打罵,你就會覺得自己就活該被侮辱打罵。


          你會無意識地和人構建符合你底層感受的關系,和忽視你、否定你、甚至虐待你的人糾纏在一起。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強迫性重復。


          習慣了痛苦就會愛上痛苦,這種重復雖然痛苦,但是會讓你感覺熟悉和安全。


          這或許就是琳達與查克糾纏數年背后,最深的心理動因。


          自我負責,
          打破原生家庭魔咒


          在琳達的一生中,查克一直讓她認為,他是全世界最愛她的人,但那根本不是愛,而是控制。


          把控制說成愛,是我們這個世界最常見的謊言之一。


          然而,被原生家庭狠狠傷害過的女孩,對愛的感知往往已經扭曲。


          她們會很努力地,成為那個“完美”的伴侶。


          她們認為自己越努力、越付出、越忍受,和施虐者的關系就能夠變得越好。


          可惜,這只是一種幻想。


          事實是,不是你不夠好,而是施虐者根本沒有愛你的能力。


          所以他們不停打壓、貶損、挑剔你,好使他們的虐待顯得沒那么不合理。


          打破幻想,不再尋求任何人的認可,我們才可以清醒理性地做接下來的選擇。


          切斷和控制者的聯系,努力愛自己,努力去尋找新的愛。


          停止渴望被別人搭救,把全部能量用來對自己好,來自我搭救。


          越是沒有被愛過的女孩,越是需要重新學習怎么愛自己。


          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是滋養自己的:


          閱讀、畫畫、散步、瑜伽、護膚、做手工、看電影、整理房間、做心理咨詢……


          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學習取悅自己、接納自己、尊重自己的能力。


          如果什么努力都不做,那本質上,還是在等待(幻想)一個像神一樣的人來拯救你。


          沒有這個人,真的沒有。


          也許,這真的很讓人悲傷和絕望。


          但這就是事實,人只能自己拯救自己,要百分百為自己負責。


          所幸,每個人都具備這個能力,只是有些人還不習慣使用它。


          那么,試著從最小級別的行動做起,愛自己。


          不是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對待你;


          而是你怎么對待自己,別人才會怎么對待你。


          就像琳達·羅芙蕾斯自傳中所說的那樣:


          “愿這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女孩經歷我所經歷過的?!?/strong>


          世界和我愛著你。


          References:
          紀錄片電影《羅芙蕾斯》(《Lovelace》)
          自傳《折磨》(《Ordeal》)


          作者簡介:原文作者晴岸,心理學碩士,年輕媽媽,大千世界里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記錄者。知識星球:晴岸心理。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萬年輕人在這里自我覺醒。

          原作者名: 晴岸

          轉載來源: 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轉載原標題: 70年代成人片巨星,被老公奴役后死里逃生:有毒的親密關系,是一種“強迫性重復”

          授權說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回復

          巨星死里逃生:有毒的親密關系,是一種“強迫性重復”-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壹心理主筆團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私信

          壹心理主筆團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