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qe4x8"><source id="qe4x8"></source></wbr>

          上了職校這輩子就完了丨雙減之下,中產家長有多瘋狂?

          發布時間:2021-10-14 5評論 1634閱讀
          上了職校這輩子就完了丨雙減之下,中產家長有多瘋狂?-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文:文小寧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標題:“上了職校,這輩子就只能送外賣了!”| 雙減之下,中產家長有多瘋狂?


          現在教育孩子,好像越來越難了。


          上周,我剛上初二的侄子和爸媽大吵一架后。


          離家出走了。


          起因是雙減后,孩子爸爸聽說“別人都在偷偷補課”,擔心自家孩子落下,于是花大價錢找了“一對一輔導”,還給他定制了個性化“每日加餐”:


          周一三五補語數外,周二四補物理化學,周末線上外教。


          而孩子媽媽,在目睹雙減后,很多學生在外游蕩無所事事,直接向單位申請了在家辦公。就為了督促孩子完成作業。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不也是這么走過來的嗎?”


          但事與愿違,剛剛結束的月考,一向排名班級前十的侄子,竟然滑到了二十多名。


          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


          父母越想越火大:


          “你怎么好意思考這么點分數?”

          “你是不是根本沒認真上課?還是說你就是笨呢?學不會?”

          “你還想考大學嗎?要不干脆去職?;烊兆?,以后就送外賣吧!”


          句句扎心。


          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把他的考卷撕了個稀巴爛。


          第二天,孩子放了學便沒有再回家。


          爸媽急了,興師動眾地找孩子。最后好容易在網吧里找著了,幾天沒洗澡沒換衣服的孩子,頭發身上都臭了。


          后來我再見侄子,他的眼里已經沒有了光。


          你看,多少家長抱著“為你好”的初衷,結果跟孩子“斗”得兩敗俱傷。

          ??

          更可悲的是。


          這并不是某幾個人的瘋狂。


          它更像是一種集體內卷,所有人都被裹挾在內,掙扎前行。

          ?

          以至于“雙減”出臺之后,不但孩子的負擔沒有減輕,家長的焦慮反而更重了。

          ?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內卷中焦慮的家長。


          內卷的家長們,到底在焦慮什么?


          內卷的本質,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就像電影院里,當第一排一個觀眾站起來時,其他觀眾本來坐得好好的,為了看清屏幕,也不得不跟著站起來。?“雙減”也是如此。


          家長們本可以偃旗息鼓,沒想到很多人另辟蹊徑,不退反進。


          在內卷之路上,越走越遠。


          停不下來的父母,到底在焦慮什么??幾位家長,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a. “中考不考到學校前幾,根本上不了海淀牛校?!?/strong>


          劉女士今年40歲,國企員工,家住北京豐臺,兒子剛上初二。?最近,聽說中考要增加語文和體育的權重。


          劉女士著急了,一邊線上打聽作文名師,一邊線下跟兒子在樓下跳繩,一度跳到抽筋。?她最大的焦慮就是:


          “中考不考到學校的前幾,根本不可能跨考到海淀牛校?!?/span>


          為了達成目標,她給兒子報了五六個補習班。?“雙減”之下,很多家教改成了線上教學,這讓剛交了3萬塊錢補課費的劉女士煩惱不已。


          “光跟著視頻學不行?!?/span>她郁悶地跟我說,生怕這么多年的努力功虧一簣。


          劉女士的焦慮,本質是對“稀缺資源”的焦慮。


          百里挑一的概率,讓牛校資源變得格外“稀缺”。


          這足以逼瘋一大群家長和孩子。

          b. “高考考不好,就跟他爹一樣了?!?/strong>?


          老張今年52歲,打了一輩子工,前些年開始送外賣。


          他的大兒子在外地讀大學,小兒子今年剛上縣城讀高中。?按理說,“雙減”跟高中生沒啥關系,可政策下來后,老張心里還是很慌。


          還沒放寒假,他就給大兒子打了好幾通電話,催他寒假回來好好輔導弟弟的功課。?學習的事情,老張不懂,但他堅信:


          高考能改變命運。千萬別跟他爹似的,一把年紀了,還要風里來雨里去。


          老張的焦慮,源于一種“極端化思維”:


          一次考定終身,考不好,這輩子也就完了。


          c. “學校教的那點東西哪夠?現在都是素質教育?!?/strong>?


          王先生,45歲,500強外企中層。?妻子跟他一樣,都是從十八線小城的殘酷選拔中,奮力爬上來的中產精英。


          由于不想讓女兒重蹈自己的老路,也擠高考的獨木橋。


          夫妻倆制定了詳細的留學計劃。?除了正常應試課程外,擊劍、馬術、圍棋、芭蕾……通通安排上。


          此外,下半年還預備了游泳和計算機編程。?王先生說:


          “國際學??粗囟喾矫娴哪芰?,只學學校里那點應試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strong>


          他覺得早該雙減了。


          不屑于應試教育的王先生,也有著自己對于“完美主義”的焦慮:


          各方面都不能有短板。


          內卷之下,是失聲的孩子和失控的家長?


          然而,無論父母是為什么而焦慮,最后苦的,都是孩子。


          對他們來說,被動、高壓的內卷,危害顯然易見。


          比如缺乏休息和睡眠,導致思維定勢;


          學習動機弱化,破壞自主感,學習效果越來越差;


          甚至有研究發現,每五個高中生里,就有一個動過自殺念頭,其中:


          8.3%有明確的自殺計劃;


          3%真正實施了自殺。


          3%的概率,看似很小,但落在一個家庭上,就是一座山。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強度的學業壓力。?


          與此同時,家長肩頭的擔子也不輕。?


          經濟壓力大,有時候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買5節鋼琴課,想雞娃得先雞自己;?


          精神壓力大,研究發現,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升學患上焦慮癥,睡眠和飲食障礙也隨之找上門來。?


          同門的一位師姐,兒子剛上初三。


          她說,雙減出臺以后,自己每天下班后的主要任務,就成了上網給孩子找中考精選題。


          每天吃不好睡不香,生怕孩子跟重點高中失之交臂。


          同時,這些負擔也成了一種投資付出,讓家長對孩子施予更大的期望和壓力


          “我這么辛苦,為什么他就是不好好學?”?于是,家長逼得越來越緊,孩子反抗得越來越兇。


          可即便如此,仍然停不下來。


          是中國父母天生愛卷嗎?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在芬蘭,孩子既不用考試,也不必寫作業;


          老師們會帶學生去森林里上課;


          如果孩子不喜歡數學、喜歡樂高,老師就會用樂高教他數學。


          片子一出,不少人高呼:下輩子投胎去芬蘭!


          可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


          芬蘭多少人?500萬。


          中國呢?


          14億。


          更別提還有6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終日奔忙,只為碎銀幾兩。


          他們有多希望為孩子可以“麻雀變鳳凰”。


          當然,這不是說高壓教育就是合理的。


          我們只是希望在看到“失聲的孩子”的同時,也能真正看到這些“失控”但無力的父母。


          看到他們所處的現實。



          找到心理控制感,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中國父母確實很辛苦,為了孩子承擔著各方面的壓力。


          事實是,社會大環境短時間內恐怕很難改變。


          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卸掉一些額外的、衍生的壓力。


          第一個可以調整的,是心理控制源。


          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學習好壞的正確歸因:


          他學的好或不好,到底是因為什么?


          很多父母習慣把控制源放在自己身上,堅信孩子學習好不好,父母說了算。


          所以,子女行為的“失控”,就成了最讓父母焦慮的心理控制源之一。


          也就是說,家長要對孩子擁有絕對控制權。


          一旦有“失控”的苗頭,就必須馬上回歸“正軌”。


          所以,寫作業時磨蹭要管,學習中間走神也要管。


          無疑,高壓政策,是最快可以緩解焦慮、奪回控制感的方式。


          可捫心自問,哪個家長想成為被孩子討厭的“控制狂”,一學習就雞飛狗跳呢?


          這時,我們有兩個更好的選擇。


          一是治標。改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區分想法和現實。


          比如絕對化的要求,“我花了那么多錢,他不考好不行?!?/span>再比如極端的判斷,“這次數學只考了80分,這樣下去肯定完蛋?!?/span>


          把這些想法寫下來,然后站在“對方辯手”席上,一一反駁。


          二是治本。逐漸交出控制權,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主感,去發展內部動機。


          什么是內部動機?


          簡單來說就是“我喜歡、我想要”,而不是“我被要求、我必須”。


          這并不意味著家長要完全放手不管,相反,它給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帶評判地去聆聽孩子真實的想法。


          允許孩子去學他真正喜歡的東西。


          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認可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努力自我說服、繼續堅持下去。


          其次,要及時真誠的表揚。


          行為主義認為,每一次表揚都是一種正強化。


          所以,不必等到考一百分了再去表揚孩子。平時哪怕只發現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改變,也值得慶祝。


          霍思燕的高情商兒子嗯哼,就是表揚出來的典型。


          嗯哼給她做了一個簡單的“蕃茄醬配火腿腸”,談不上多好吃。


          但她卻直夸嗯哼:


          “太有創意了,嗯哼以后可以變成小發明家了?!?/span>


          不僅保護了兒子的自尊,也給了他下次繼續“創造”的動力。


          這時候,如果再問一句“這么厲害,你是怎么做到的?”,則更能激發孩子的表達欲和自我效能感,讓他們再接再厲。
          當然,光“說好話”也不行,就事論事的懲罰同樣不可或缺。


          這里要把握的“度”在于:


          絕對不要上升到人格、能力的層面,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諸如“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后還能有什么出息”“生塊叉燒好過生你”……


          全盤的否定和打擊,對成人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何況孩子。



          第三,父母要有“腳手架思維”。


          在孩子無法靠自己實現目標的時候,去托住他。


          我有一位當數學老師的哥哥,每次孩子問他幾何題的時候,他都會鼓勵孩子先自己再想十分鐘,如果實在想不出來,他才會用筆畫一道輔助線,然后讓孩子在此基礎上繼續思考。


          “我非常相信他的能力,他不是不會,只是有時會需要一點提示?!?/strong>


          善做“腳手架”的父母,會讓孩子既有掌控感,同時又能自我發掘。


          而與之相對的,是事無巨細的安排,以及萬事不管的漠視。


          前者,會養出迷茫又難以自立的巨嬰;后者,又讓孩子誤入歧途。


          最后,父母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家Dweck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到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家長,把孩子當“石頭”,認為孩子的特質是不變的;


          成長型思維的家長,會用動態的眼光看待孩子,把孩子當“種子”,相信更多的可能性。


          這會隨之產生期望效應,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成長。


          還記得那位清華媽媽的故事嗎?


          兒子幼兒園時,老師對她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span>


          她卻告訴兒子:“老師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一分鐘都坐不了,現在能坐三分鐘了?!?/span>


          這份看見和信任,成為滋養孩子一生的養料。


          所以,試著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吧,讓他們在廣闊世界里自由探索;


          同時,也給自己松松綁,多一些獨立空間,讓自己好好放個假。


          磨刀不誤砍柴工。


          相比在內卷中,帶著孩子玩命追隨其他人的步伐,這可能更加事半功倍的選擇。


          當然,暫時沒做到也沒關系。


          慢慢來。


          我們可以先邁出第一步,讓孩子明白:


          “無論你考多少分,我對你的愛,都不會少一分?!?/strong>?


          畢竟,當黑夜來襲,你是孩子能握住的,唯一的那雙手。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文獻:
          1.劉世定, & 邱澤奇. “內卷化”概念辨析.社會學研究, 2004.
          2.王正雨, & 胡金生. 睡眠對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影響:基于記憶重組的解釋. 心理科學進展, 29(7), 13.
          3.桑文華, 秦新紅, 于雪竹, 劉建叢, & 楊老虎. (2008). 心理控制源及相關因素對高考學生家長焦慮的影響.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8年16卷2期, 213-215頁, ISTIC.
          4.曹歡. (2004). 表揚對兒童內部動機的影響.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1(2).
          5.邵景進, 李丹, 郭芳, 武盼盼, & 張大均. 父母教育卷入與流動兒童的學業成績,情緒適應:自主感和能力感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1), 8.
          6.陶芳標, & 鄭迎軍. (1999). 青少年自殺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中國公共衛生, 015(003), 247-248.


          作者簡介:原文作者文小寧,北師大發展心理學碩士,喜歡貓和甜食,知乎id:文小寧。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萬年輕人在這里自我覺醒。

          0

          回復

          上了職校這輩子就完了丨雙減之下,中產家長有多瘋狂?-心理學文章-壹心理

          壹心理主筆團

          TA在等你的回復~

          (不超過200字)

          提交回復
          向下加載更多

          私信

          壹心理主筆團一條私信

          取消

          問題反饋

          一言不合就开车的美剧_日本JAPANESE漂亮丰满_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_男人听了扛不住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