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1082 閱讀
近期學習婚姻家庭心理學,學習后的副作用就是看到身邊人沒有用更正確的方式和我相處就會很失望很氣,怎么辦?怎樣糾正這樣的心理
已截止。 @怡記 @眾心心理 @shelley職業教練 @薔色 @小曉溪 @文文籽 @W暢游人生 @劉金 @感受這時光流淌 等9位用戶獲得了懸賞金額
懸賞分配說明
09-26
1082 閱讀
近期學習婚姻家庭心理學,學習后的副作用就是看到身邊人沒有用更正確的方式和我相處就會很失望很氣,怎么辦?怎樣糾正這樣的心理
已截止。 @怡記 @眾心心理 @shelley職業教練 @薔色 @小曉溪 @文文籽 @W暢游人生 @劉金 @感受這時光流淌 等9位用戶獲得了懸賞金額
懸賞分配說明
怡記
累計幫助了176人
你好呀題主。
學習婚姻家庭心理學,看到身邊人沒有用更正確的方式和我相處就會很失望很氣。
我想說,題主,
①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題主不要先入為主認為自己有什么問題而使得自己陷入了消極情緒之中。
②這也是一個讓題主快速成長的機會,題主可以借此覺察一下這些情緒背后反應了我們哪些內在的需要?
不僅僅是題主,很多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或許也曾經經歷過這個階段,所以,坊間有把這個階段戲稱為“瘋狗期”,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
心理學博大精深,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從初學到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長程的系統的專業的學習和督導,正所謂“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心理工作者從入門到相對成熟大致需要經歷5個階段:
1、無知無畏者階段;
剛接觸或者剛進入心理專業的初學者,通常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心,恨不得就像“某些機構所言”,3000塊就能月入過萬,短短2年就能實現財富自由。
還有一些初學者本著自我療愈的初心進入后,也恨不得像“某些機構所言”,上上工作坊,或者聽上兩天課,或者說幾十塊買了“某某錄播課”就能“百病全消”。
這些都是不現實的,我們往往會陷入這種“消費陷阱”中,一是源自我們對心理專業的不了解;二是我們自身的焦慮所至。
2、冒險激進階段;
學習了一段心理學知識以后,就會有“所向披靡”的無畏感,自我崇拜以至于不能自拔,精神分析流派稱為“自戀”,比如說:有個別同學了解了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以后,就像套用公式一樣,無論什么心理情況,心理問題,都是原生家庭導致的,于是,原生家庭宿命論由此產生。
3、反躬自省階段;
不斷的學習之后,發現心理學博大精深,有些心理問題用某一個理論并不能夠解決,反而下不去了,再加上理論知識的學習枯燥無味,開始反躬自省,對心理學的態度由輕視和傲慢轉為敬畏,并靜下心來潛心學習,發誓絕對不淺嘗輒止,虛心求教、臥薪嘗膽。
開始系統的思考,并試圖把過去學習的零碎知識進行有效整合;
其次,開始研究不同流派和不同技術間的內在關聯;
最后,開始思考適合自身的流派和技術。
4、穩健成熟階段;
這個階段,學習人員已經有了一定的“內力,但是武器是“刀”,而且是把“利刀”,一不小心,刀子下大了,“手術”就失敗了。
5、知行合一階段。
這個階段,才是高手,正所謂“手中無刀,心中有刀”,“以無招勝有招 ”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心理咨詢師都會嚴格遵守倫理規范,不斷提升自己,陪伴和帶領來訪者,做低調無畏的“擺渡人”。
題主,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生活沒有標準,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沒有對錯,至少彼此的角度不一樣罷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句叫:不求不治;也有一句叫:誰痛苦誰改變。
做好自己,放空自己,多去共情,多去多維度思考,相信你會有不同感觸,價值觀可以不同,事件也可以不接受,但,我們可以學著接納,接納別人與我們的不同。
祝福你。
早上好,你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之前我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有的人學了心理學之后,發現自己的心理更難受了。就跟心理咨詢師越學越覺得自己學到不夠一樣。
我先來說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一,我們在改變,但周圍人沒有改變
我們學了心理學,了解了新的知識,學了一些做人處事的方法,也覺得很好用。
也用在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期待人際關系能夠像書中說的那么可以變得更好,但其他人沒有變呀。他們還是用原來的模式跟我們相處。本來這沒啥的,以前他們一直在用,已經習慣了。
現在我們變了,對方的反饋就有些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了。這讓我們很挫敗,不禁懷疑,難道是學習心理學的副作用?
第二,你學了婚姻家庭心理學,這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屬于應用心理學的范疇。
但其實,應用心理學,它有個隱含的前提,它需要在基礎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的基礎上才好用。
比如,你學了婚姻家庭心理學,你學以致用,去跟家人溝通了,發現其他人沒有用"正確的方式“來跟你相處,但什么是正確的方式呢?是書里面告訴你的嗎?
這就涉及我們如何去接納他人,如何去看待個體,以及人與人的關系等等。這些可能是家庭婚姻心理學這本書不會提及的。
那么你改怎么做呢?
第一,降低對他人的期待。
我們改變是我們的事,其他人不改變是其他人的事,我們不能強迫他人去改變,就像其他人不能強迫我們去改變一樣。
所以,降低對他人的期待。但這不是說我們就啥也做不了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我們的語言行為去,影響他人,促使他們去向我們期望的方法改變。因為關系本來就是互相影響的。
第二,重新認識關系
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而你的現在的問題,就是因為人際關系的煩惱。
對于人際關系,有句很簡單很扎心的話:讓你的事歸你,他的事歸他,老天的事歸老天。
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干涉別人的事,老天的事隨他去吧。
推薦你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
你也可以找心理咨詢師聊一聊。
我是經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上進的心理咨詢師,世界和我愛著你。
眾心心理
累計幫助了294人
shelley職業教練
累計幫助了179人
找教練
感受這時光流淌
累計幫助了536人
你好,
有幸給到你些建議。
看到了你的文字描述,你講到近期你在學習婚姻家庭心理學,這點是特別值得肯定的品質,因為你能夠在人生當中保持【終身學習】,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近階段呢,你卻被學習之后的副作用——看到身邊身邊的朋友沒有用更正確的方式和你進行相處,所困擾。從你的這個想法當中呢,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什么是更正確的方法?
不知道,對于婚姻家庭心理學,你已經學習了多久的時間?對于婚姻家庭,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另外,你講到的這個【身邊人】是否是你的婚姻家庭當中的親人?還是說通過這個婚姻家庭心理學,對心理學有了一定的入門、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你遇到的同事,朋友家人之間都算在這個范疇當中?這個也是需要你進行明確的。
明確了這個之后呢,我們分兩方面進行分析,看看是否能夠幫助到你。
*首先,如果你已經明確是屬于婚姻家庭范疇的,身邊人——也就是親人,愛人,這樣的關系的話,我們這從這一個方面進行分析。透過婚姻家庭心理學,我覺得你應該有著不小的收獲,這屬于【理論階段】,是正在進行當中;那么,通過學習了之后,現在呢,是正在進行【實踐的階段】。
婚姻家庭心理學,你大概已經學習了多久?對于這個實踐的方面,你已經進行了多久的嘗試呢?有句話叫做:【實踐出真知】,當我們學習了心理學的理論,如何應用?如何能應用的更好是我們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另外,你學習婚姻家庭心理學,可能是因為在婚姻家庭當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遇到了困惑,所以才會進行這樣的一個學習,那么,在這個困難的環境當中,我們作為一個【醒悟者】,已經比身邊的親人、愛人提前前進了一步,那么從他們的角度來講,他們還是被“蒙在鼓里”的,還沒有實現醒悟,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包容的心態,一個過來人的心態】來看待整段關系。
在理論知識運用的過程當中,當我們感覺到身邊的人方式并不是十分正確的,我們要以【心理學人】的角度,更加理性客觀的來看待這件事兒,接著去慢慢引導對方,從而將對方引導你認為的更正確的相處方式。
*接下來呢,我們說一說,如果你想到的身邊人是身邊的朋友,同事,親人,愛人等等,這些人群,那么我們改一個怎樣的心態來處理來面對這樣的困境?
其實朋友同事遠沒有親人愛人了解我們,對嗎?所以說,在實施我們學習的理論知識的時候,難度也會相對加大。因此,如上文我講到的包容之心,可能會需要更多,因此,在這一方面,我們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你講到這些人,因為方式不是更正確,跟你相處時,你的情緒是失望的,是生氣的。這說明了在你的內心當中,對方的處理方式有傷害到你,亦或者是對于心理學的理論,你認為它是完全正確的,如果對方沒有按照這個方式來做,你的頭腦當中會覺得他是錯誤的。
也可以說是你或許把心理學的知識當作一個標準,希望通過自己依照這個標準,從而獲得身邊人對你的關心,能夠給到你最正確的相處方式。
——如果你是這樣的想法的話,我個人覺得雖然對于心理學理論知識的信賴并不是一件壞事兒,但是我們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性格不同,想法不同,經歷不同,如果我們按照理論知識一模一樣的去要求對方,難免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但這并不代表對方不愛你、與你相處的不融洽,而是更加提醒我們要進一步了解對方,或許是因為我們了解的比較淺顯,所以才會出現一些相處不好的情況。
所以說【我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實踐更為重要】,只要我們懷揣著一顆與對方相同的互相愛護的心進行相處,我相信通過你對對方的了解,會慢慢相處得更加融洽,自己也可以在心理學當中,更好的遨游。
祝一切順遂。
劉金
國家二級咨詢師, 4星優質答主
累計幫助了543人
這位朋友,你一定是個積極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愿意花時間精力去學習婚姻家庭心理學,想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起來,切實的用到生活中,幫助自己,幫助他人,這很棒~
同時,我想與其說“糾正這種心理”,不如說“轉變”或者“轉移”一下,將關注點收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新褲子在《最后的樂隊》里唱到:“如果我們一樣貧瘠,怎能為你排解憂慮?!闭f的是音樂,但同樣適用于心理學領域。
精神分析、婚姻家庭……不管我們學習什么,都是要先從自身開刀,剖析,尋求成長和改變。 就像護士們在練習的時候也都是從給自己扎針開始的。任何理論從知道到做到,一定是先從自己下手,而且我們都明白,從知道到做到遠沒有說起來那么容易。
那么,接下來,我們把聚焦點轉移回自己身上就好了。當我們把自己身上的問題一點點搞明白,走過這一遍成長道路的時候,我們也就能更穩定的理解別人為什么難以改變,為什么會維持原有的模式,寧可抱怨也不改變。那么,也就不會替他們著急了。
而且,我相信其實所有問題都是相通的,如果追根溯源都是人類根本的那些問題,只是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那么,其實別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在我們身上也會出現,不會因為我們是咨詢師就幸免于難。試著對自己好奇,對自己有所覺察,相信聰明的你一定知道怎么做~~
祝你開心~~
W暢游人生
累計幫助了215人
文文籽
累計幫助了484人
水說
累計幫助了38人
你好呀,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剛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感覺哪哪都是心理學的影子,學習心理咨詢后,哪哪都是有問題的個體和家庭。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可能也是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避免的一些思考。
一、當更正確的方式沒有出現時,那個失望具體是什么呢?
“身邊人沒有用更正確的方式和我相處就會很失望很氣”,其實這個問題很值得進行自我探索。
這些句子背后的潛臺詞,一般會跟著一些“應該、期待”之類的想法。那么,什么是更正確的方式?應該用哪一種?失望、生氣的背后,你會有哪些想法出現?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我們從學習初期就要去思考的,否則,學習變成一種反作用也說不定。
二、潛意識會如何影響我們?
如果突然問到,我們為何會因為他人無法達到自己的期待而覺得委屈、憤怒,但背后一定有些什么原因。
這些原因,我們可能是我們“受過的委屈、秉持的價值觀、期望的關系、未實現的某種渴望”等等,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想法和情緒。
這也正是我們所謂的“更正確的方式”形成的一些依據;倒不是說我們不該有任何期待和標準,只是我們需要知道,這些期待和標準,是屬于誰的?同時,不是屬于誰的?
或許有人會問,他們是我的家人、我的愛人、我的摯友,難道我不該有任何期待,而是順應他們肆意而為嗎?
我會回答:“沒錯,我們總會想要向某人表達期待,而大多數情況下,對方可能沒有任何改變甚至不會回應,我們會覺得失望、難過甚至是痛苦,但不幸的是,這可能就是生活的日常?!?/p>
三、如何糾正你所說的問題?
通過婚姻家庭心理學書籍或是課程的學習,你知道了很多關于情感、親密關系的特征,甚至在很多書籍和課程當中,他們會告訴人們,什么才是正確的,什么才是幸福、快樂和愛的標準。
而這些標準,我個人認為,是非??膳碌?;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他們毫不考慮婚姻及家庭是人的組合,夫妻之間,看似是兩個人的生活,但背后可能是“六個人的影子”,即女方和女方父母以及男方和男方父母。
作為人,我們吸收著來自父母、家族、社會文化等等方面的價值觀和標準。所以,人的類型過于復雜,關系的組合更加復雜。
我想,如果你能夠按照(一)覺察自己期待背后的想法是什么,同時,搞清楚你的價值觀和標準是誰的,不是誰的,最后,給自己建立一個清晰的認識,人的心理和關系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想是可以給你帶來一些改變的。
是否確認要舉報ta呢?
給TA抱抱 11 個抱抱
收藏問題 3 個收藏
我來回答 15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