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你好,我是初心歸途。
剛剛仔細看了題主的問題描述,感受到題主因為無法‘控制’頭腦中的想法而感到煩惱。
【問題描述】
前幾天剛剛在醫院做完闌尾炎手術,手術過程和等待的過程中我感覺我挺堅強的,我也挺感謝我自己的。
就是不知道為什么一到晚上太閑時就會想很多,很多的時候都是想的是想要幫助他人,想到自己的小孩的事(其實我還沒小孩,女朋友都沒),想到等以后賺到錢了幫小伙伴幫禮物的事情等等。這些事情我覺得想倒是可以,但是不能,我也不想k經常想啊,就挺煩的,睡覺也睡不著。請問怎么樣才能讓自己這種狀態能稍微好一點,因為我知道這樣子做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都不太好,尤其是我剛做完手術,我不想讓他們擔心。
(題主生病了,去了醫院做闌尾手術。這幾天總是會出現一些以后如何幫助身邊的人的想法,這種想法總是自動出現,這讓題主感到困擾,甚至有時候會影響心情導致不容易睡著。但又不想讓人知道你的這個情況,怕他們為你擔心。)
還有我覺得自己真的挺堅強的,那時體溫38度甚至39度多我還是再堅持等待,因為那個醫院等核酸報告要坐著等八個小時,我就坐在那,忍受著急性闌尾炎的疼痛等了八個小時,那時候真的有點緊張哈哈哈,我挺害怕自己會因為核酸是陽性而那啥的,你們懂的(狗頭)
(題主,做核酸檢測排隊,忍受著闌尾炎的痛苦等了八個小時,雖然很痛苦,但題主很堅強的堅持了下來。留意到題主用了兩次‘堅強’這個詞。)
【問題分析】
題主想要知道如何擺脫這種自動思維的出現,改善自己的睡眠狀態。
先講幾個心理學的小研究:
1、白熊效應:
又稱為白象效應或反彈效應,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實驗中,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一只白色的熊,結果參與者的思維出現強烈的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一只白熊形象。
在失眠的人中,他們經常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亂想’,但事實往往與之相反。越是提醒自己不要做不要想,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去想。
2、稀缺導致的管窺效應:
生活中,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會被自己缺失卻渴望的東西所吸引,我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那些需求上面,而緊急需求以外的事情容易被我們忽略。從而,導致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的全貌,失去從整體和長遠角度去思考判斷的能力。
3.路徑依賴:
人們更容易去選擇自己熟悉的路,而不是最優化適合自己的路。在心理層面,即人們更容易被頭腦中固有思考和做事的模式帶著走。和上面所講的管窺效應有一定的聯系,例如,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后依然把追求安全作為人際關系的主要模式,所做的選擇和行為都是以安全感為前提準則。
回到題主提出的問題上來,題主的人際期待模式是:自己是堅強的,最好不要去依賴別人,更加好的選擇是不要讓別人擔心,能夠幫助別人。
因為題主的固有模式,讓題主陷入管窺效應,時刻保持著警覺。即‘是否符合助人和不麻煩別人的原則’,因此頭腦會實時‘監控’自己的行為,甚至是自己的想法念頭。
但這讓題主比較痛苦,因此,題主想要通過‘控制’自己不想這些,所以,陷入白熊效應中,反而加強了頭腦中的想法。有時想得都無法快速入睡。
【怎么破】
認知調整
首先,題主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內心這份‘怕麻煩別人’的想法感受,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因為,一段好的關系,肯定是依賴和被依賴都是要有的,一味單純的付出或索取別人的愛,都會給對方比較大的壓力,會讓對方產生愧疚感或逃離感。
所以,題主偶爾給別人一個照顧你的機會,其實也是對身邊人的一種愛和信任感的表達。這也算是幫助他人更好的與你相處的行為。
有了這樣的認知調整之后,我們頭腦可能沒法快速轉變之前的固有模式(即只助人不麻煩人的模式),而且,頭腦中也可能會繼續出現,讓自己不舒服的念頭。
呼吸放松,森田療法:
如果頭腦中出現反復的自動思維,可以先通過呼吸放松的方式,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具體操作:讓很身體去感受深呼吸過程中,氣流從鼻孔慢慢吸入,到肺部,再從嘴巴緩緩吐出的感覺變化,快速放松下來。)。
在通過森田療法中‘為所當為,順其自然’,讓頭腦 中的想法自然的流動,就好像自己做在一片草原上,看著天空的云彩,一會出現一會消失,不去評判,不去過度分析,不去被頭腦中想法帶著走。讓想法像流水一樣經過你,而不是跟著想法走,被想法影響情緒。只是知道有這個想法出現就行了,然后繼續做自己當下應該做的事情(睡覺,工作,學習等……)
《美麗心靈》這部電影中,男主因為精神原因,經常出現幻覺,但他通過接納允許這種幻覺與他共存,不再對抗或被幻覺影響帶著走,慢慢從混亂狀態,恢復到了‘正常有序’的生活。推薦看一下。
我是初心歸途,希望對你有幫助,祝好運~
給TA抱抱 6 個抱抱
收藏問題 1 個收藏
我來回答 17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