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您好!
生活中聽到某某“婚外生子”,某某"家中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這些人中不乏平時在眾人眼里是“有能力的好男人”,初聽讓人難于置信,細想卻早有跡可查,不足為奇也。
“渣男是怎樣從好男人變成渣男的",那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量的過程。
信念的轉變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個熟悉的朋友這樣對妻子說:”我堅持鍛煉可以恢復到20幾歲的樣子,你能嗎?”
“你現在不能生了,那只有換人了”
一年之后,他就婚外生女,選擇離開了妻子和女兒。
當時當作一句玩笑話,如今想來,“成年人的話,從來不是說說而已這么簡單”,那是潛意識的無意流露。
言為心聲,行動受意識的支配。多元的生活方式,社會對每個人生活狀態的選擇包容性越來越強,導致一些人過分放縱自己的欲望。一有機會,就會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
信念轉變背后是深深的自我危機感
在家庭和事業中找不到存在的“價值”,內心對自己沒有合理的定位,能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能面對人生發展的自然規律,如衰老、社會角度的轉變、孩子長大離家,家庭結構的變化等,導致“自我否定”,內心不篤定,需要外界來證明我很重要,我很有地位。當有人主動示好,就放棄自己的底線,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
榜樣的作用
在許多男人眼里,一些不道德的婚外行為,成了一種照耀自己的美麗“光環”,因為在同性中,他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言語:“好羨慕你二個老婆,二個孩子,你才是人生的贏家等”。
一個圈子里,如果有一個人有婚外行為,要不了多久,身邊的朋友就有人效仿。
人的本性
“誓言經不起歲月的流失”,喜新厭舊,喜歡冒險和激情的人更易成為渣男。
以自我為中心,只看得到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滿足的人
這種人在關系里總想控制伴侶和孩子,一旦發現自己失控時,轉而向外在另一段關系里尋求價值。
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嬰兒期沒有得到很好照顧的嬰兒,與母親形成焦慮型依戀模式的孩子長大后在親密關系中即渴望伴侶關心自己,當伴侶正常關愛他時,又逃避對方的關愛,把關愛當作一種“束縛”,讓對方不知道到底怎樣與他相處才能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以什么態度對待親密關系,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格”和生活態度?!耙煌朊椎奈兜馈笔窍闾疬€是無味,體現了一個人的追求和對待人生的態度。
回到題主的描述:“有失敗的感情婚姻經歷,也曾經是個好男人,并承認自己是渣男”,從經歷中反省自我,看到婚姻生活中自己的不足,避免在下一段婚姻中采用相同的模式對待伴侶,爭取幸福的生活才是初衷。
承認自己是渣男,給自己一個“評判”,這個“評判”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可以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是一種自我“逃避”的心理暗示。我們需要接納過去的自己,不沉迷于過去,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善待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以上僅是自己的一點看法,僅作參考。
希望能幫到您。祝好!
木子心:謝謝?? 舉報